松门诗
竹轿兼程去,松门百里余。
荒林疑兽伏,穷海异人居。
山拥波涛急,沙轻步履虚。
来因王事耳,此外敢踌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乘坐竹轿匆匆前往,距离松门还有一百多里路。
穿过荒凉的树林,仿佛有野兽潜伏其中;在这穷乡僻壤,还有一些奇特的居民居住。
山势险峻,仿佛海浪汹涌;沙滩上,脚步显得有些轻飘。
来到这里是因为公事在身,除此之外,我不敢有所迟疑。
去完善
释义
1. "竹轿":古代的乘具,竹子制作的椅子,这里借指作者乘坐的交通工具。
2. "松门":这里的松门指的是福建省福州市的长门,是闽江口的北咽喉,地理位置重要。
3. "荒林":荒废的森林。
4. "穷海":极远的海域。
5. "异人":他乡之人,这里可能指的是海外的居民。
6. "山拥波涛":这里的"山"指的是沿海的山脉,"波涛"是指海洋。
7. "沙轻":沙子质地较轻,这里用沙子的轻盈来形容脚下步行的轻盈感觉。
8. "王事":古代指天子或者诸侯的事务。
去完善
赏析
《松门诗》描绘了诗人乘竹轿跋山涉水,历经百里的艰辛,来到松门之境的情景。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荒林、穷海、波涛、沙地为背景,展示了大自然的雄奇景象,并通过“兽伏”和“异人居”的描述,传达了环境之恶劣以及生存的艰难。同时,“山拥波涛急”意味着旅途虽艰险却难以阻挡探索的决心,而“沙轻步履虚”则象征行程中的疲惫与空虚。尾联中,“来因王事耳,此外敢踌躇”表明诗人长途跋涉的意志源于使命,而他本人不敢有任何犹豫和踌躇。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和对生活的深思熟虑,使之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古诗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松门诗》是宋代诗人许景衡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松门山的美丽景色和作者游览时的感受。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许景衡正担任吏部员外郎,负责选拔官员、管理官员档案等工作。
公元1095年,正值北宋末年,社会政治动荡不安,边疆战争频繁。这一年,许景衡被任命为吏部员外郎,负责选拔官员和管理官员档案。在这个时期,他目睹了许多官员腐败、政治黑暗的现象,心中感到十分忧虑。然而,他的忧国忧民之情并没有影响到他对美好风景的热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常常外出游览,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以此来放松心情。
这一年的秋天,许景衡来到了松门山。这里的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山上松树参天,山下水流潺潺,山下的村庄炊烟袅袅,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他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对这里的百姓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写下了这首《松门诗》,表达了他对松门山美景的赞美和对百姓生活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