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
三十立功名,四十退山谷。不见两鬓霜,英雄死亦足。咄嗟少年子,如彼玉在璞。光气未腾天,魍魉抱之哭。人生不得志,天地皆拳曲。慷慨对中原,流年何太促。落拓大布衣,许身非碌碌。四十四万言,隐轸匡时略。为天子大臣,上书继臣朔。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三十岁立下功绩声名,四十岁却退居山谷。
未见两鬓霜白,英雄即使离世也足够骄傲。
那些年轻的少年,就像尚未雕琢的玉石。
虽然还未扬名立万,但已经有了魑魅魍魉畏惧的气概。
人生在世如若不能实现理想,天地都会为之抱屈。
胸怀壮志面对祖国大地,感叹时光流逝如此匆忙。
一生潦倒而贤能的人,为了理想并非无所作为。
四十多万字的著作,彰显着扶佐国家的方略。
成为天子的辅佐大臣,继续书写谏言的光辉。

去完善
释义
1. 壮志:诗人以“壮志”为题,表达出豪放的气概和对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2. 张问陶:清朝著名文人,以诗歌创作为长,代表作有《船山诗草》等。
3. 三十立功名,四十退山谷:此句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在三十岁时立下功名,到四十岁时退休隐居山林。
4. 两鬓霜:指头发变白,形象地表现了岁月沧桑和人生的劳苦艰辛。
5. 英雄死亦足:英雄即使死去也足以令人敬仰。
6. 咄嗟少年子,如彼玉在璞:用雕琢前的玉石比喻年轻人,暗示他们尚需磨练才能成为杰出的人才。
7. 光气未腾天,魍魉抱之哭:光气,意为光辉、荣耀;魍魉,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鬼怪。此句表示虽然这些少年尚未崭露头角,但是他们的才能已令恶人所忌惮。
8. 人生不得志,天地皆拳曲:不得志,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拳曲,形容天地弯曲、不舒展的样子。此句表达了人生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的压抑心情。
9. 慷慨对中原,流年何太促:慷慨,豪爽大方;中原,中国中部地区;流年,流逝的岁月。此句表现出诗人希望在中西部建功立业,然而时光短暂,感慨万分。
10. 落拓大布衣,许身非碌碌:落拓,潦倒失意;布衣,平民百姓;许身,立志;碌碌,平庸无能。这句表示诗人虽生活困顿,但依旧矢志不渝,期望能有所成就。
11. 四十四万言,隐轸匡时略:四十四万言,指诗人创作的大量诗篇;隐轸,隐约显露;匡时略,治理国家的谋略。此句体现诗人作品中的治国之策逐渐为人所知。
12. 为天子大臣,上书继臣朔:作为皇帝的辅佐大臣,要为国家和人民尽忠尽职,积极献言献策。

去完善
赏析
《壮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张问陶对于英雄壮志的赞美与惋惜。他以三十立功名、四十退山谷的英雄为典范,激励年轻人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同时,他提醒人们要珍惜时光,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挑战。诗人借比喻手法描绘了年轻人的潜力,如璞玉般尚未雕琢,却已引起魍魉的羡慕。诗人感慨人生失意,但坚信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终有一天会实现。
在这首诗中,张问陶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对人生的独到见解,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豪情壮志。他将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的期许。诗人以高尚的品质和英勇的精神为榜样,鼓励年轻一代锐意进取,为实现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壮志》是清代诗人张问陶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1805年,正值清朝嘉庆时期。此时,清朝国力逐渐衰落,但科举制度依然盛行。在这个时期,张问陶家境贫寒,但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成功考取了进士,进入官场。然而,他在官场上并不得志,屡遭排挤和打压。这种人生际遇使得他对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前途感到忧虑。
在张问陶生活的时代,清朝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众疾苦和社会动荡让这位文人志士深感忧虑。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文来唤醒人们的忧患意识,呼吁改革,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因此,在这首诗中,他以“壮志”为主题,表达了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美好愿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