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树店
马策无情趁急装,系愁千里尽垂杨。人声渐异知家远,归梦难真恨别长。宋玉有怀仍忆楚,相如多病更游梁。纵然宛叶青山好,争似荷溪旧草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扬鞭策马疾行不歇,
忧虑重重伴随垂杨柳千里的距离。
渐行渐远声音逐渐不同,才知晓离家已遥远;
梦境中团聚太难成真,离别的痛苦悠长无际。
楚地宋玉心有所念,依然怀念故乡;
司马相如身染多病,却也游历了洛阳。
虽然繁华的山水引人入胜,
但怎能比得上故地故居那充满回忆的荷溪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马策:马鞭,此处指代骑马赶路。
2. 急装:行旅急促的样子。
3. 系愁:挂牵忧愁。
4. 千里:形容距离之远。
5. 人声渐异:表示离家越来越远,听到的方言口音不同。
6. 归梦难真:做梦回家的愿望难以实现。
7. 宋玉有怀仍忆楚:引用宋玉的典故,表示怀旧之情。宋玉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文学家。
8. 相如多病更游梁:引用司马相如的典故,表示身染疾病而游览各地。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
9. 宛叶青山:宛叶,古地区名,位于今河南省南部;青山,泛指美好风景。
10. 荷溪:可能是诗人的故居或故地。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离家远行、思乡怀人的诗。诗人以独树店为题,象征离别的场所,通过马策、垂杨等意象展现出离别时的情景。诗句中“人声渐异知家远”一句揭示了离家渐远、声音变得陌生的现实,表达了离家的寂寞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接下来的“归梦难真恨别长”则传递出梦境虽美好却无法实现,离别的痛苦难以承受的心情。后半部分诗人借用了宋玉和相如的典故,以表达自己对故乡和过去的怀念,同时也传达出即使外界风景再美,也抵不过心中的那个故乡。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深沉,令人感同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独树店》这首诗,出自清代诗人张问陶之手。创作时间为公元1794年,即乾隆五十九年。在这段时间里,清朝正处在一个由盛转衰的历史阶段。一方面,社会矛盾激化,民间疾苦丛生;另一方面,文字狱的肆虐使得文人墨客在创作上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张问陶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和困苦。尽管身为进士,但他并没有得到重用,反而遭受了种种打击。他的家庭也饱受磨难,他的妻子和女儿相继去世,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悲痛。这些人生际遇使他对现实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现实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怀。他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对权贵的贪婪和民众的苦难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