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秦王武侯墓下作
扪虱雄谈举世无,英雄毕竟耻为儒。人如诸葛真名士,天屈夷吾佐霸图。垂死尚闻三叹息,过江宁免一征诛。独怜王谢持衡日,惟让桓温物色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译文:在世间谈论英雄时无人能及,但英雄们终究会因身为读书人而感到羞耻。人们都赞许诸葛亮这样的真名士,而天命却让管夷吾辅佐成霸王图。临死前仍能听闻三次叹息,路过江宁免去一次战争。唯独让人感慨的是王导、谢安持衡之时,只有桓温的气度与他们不同。

去完善
释义
1. 苻秦:是中国历史上十六国时期的一个国家,民族属于氐族。
2. 王武侯:指蜀汉丞相诸葛亮。其生封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
3. 扪虱雄谈:扪虱,用手摸虱子。三国时期人物桓温在北伐时,曾在与人讨论军情时边扪虱子,显得非常从容自信。该成语形容人在谈论宏大议题时表现出的自信与风度。
4. 夷吾:指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贤相,曾辅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5. 三叹息:即“三顾茅庐”的典故,刘备三次到卧龙岗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
6. 过江宁免一征诛:借用杜甫的诗《赠卫八处士》中的“宁令汉戍捷,空使杜陵苦”之句,表达诸葛亮辅佐刘备后,使得四川之地免于战火之苦。
7. 王谢持衡:王谢指的是东晋时期的王家与谢家两大世族,这里借以比喻权臣。
8. 桓温物色殊:桓温北伐路过金城时见到诸葛亮遗像,说:“人言此是圣贤相,恨不早识荆。”物色殊,意为此事很特殊。

去完善
赏析
《苻秦王武侯墓下作》以诸葛亮、王猛和桓温三人为主线,描述了三位历史人物的风采与命运。
首句“扪虱雄谈举世无”中,张问陶通过描述诸葛亮在隆中“指点江山”的形象,表达了诸葛亮才情横溢,无人可及的气概。而“英雄毕竟耻为儒”则表现了他认为真正的英雄不应该是只会读书的儒生。
第二联“人如诸葛真名士,天屈夷吾佐霸图”是说:王猛与诸葛亮一样是位名士,但他却辅佐了前秦皇帝符坚这个非正统的人来建立霸业,这似乎是天意对他的不公。
第三联“垂死尚闻三叹息,过江宁免一征诛”提到了桓温北伐的故事,他打算恢复东汉盛世,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最后因病去世。诗人对此表示惋惜。
最后一联“独怜王谢持衡日,惟让桓温物色殊”则暗含了诗人对于桓温的同情,他认为桓温的才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让人惋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苻秦王武侯墓下作》是清朝诗人张问陶的一首咏史诗,以武侯墓为主题,表达了对诸葛亮智慧的敬仰之情和对先贤的怀念。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是在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
在这个时期,张问陶经历了宦海浮沉,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曾历任知县、监察御史等职,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深刻的认识。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疾苦。
在张问陶生活的乾隆时代,正值清朝盛世,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然而,随着社会的繁荣,各种社会矛盾也逐渐显现。张问陶作为一名文人官员,他对时事有着敏锐的洞察力,通过诗歌抒发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