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行
人语梦频惊,辕铃动晓征。
飞沙沉露气,残月带鸡声。
客路逾千里,归心折五更。
回怜江上宅,星汉近平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人们的话语如梦般频繁地令人吃惊,马车的车铃在清晨出发时响起。
飞扬的沙尘沉淀着露水的气息,残月伴随着鸡鸣的声音。
旅途的路程已经超过了千里,思归的心绪在五更时分被深深触动。
回顾那江边的住所,星星和银河已经接近天明的时刻。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梦频:多次做梦;
2. 辕铃:马车或车船上的铃铛,这里指代车辆;
3. 晓征:清晨出发;
4. 飞沙:飞扬的沙子;
5. 露气:露水蒸发形成的雾气;
6. 残月:即将消失的月亮;
7. 客路:行客之路,喻指离家在外的生活;
8. 逾:超过;
9. 归心:思乡之情;
10. 折五更:形容心绪难安;
11. 回怜:回首怀念;
12. 江上宅:江边房屋,借指家乡;
13. 星汉:星辰与银河,比喻天空。

去完善
赏析
《晓行》是清代诗人张问陶的一首描绘旅途早行的诗作。首联“人语梦频惊,辕铃动晓征”描述了清晨醒来的情景,旅人们被频繁的人语声从梦中惊醒,马车的车轮声和铃铛声宣告着新的一天即将开始。颔联“飞沙沉露气,残月带鸡声”展现了旅途中所见到的景色,飞扬的沙尘预示着清晨的露水即将消散,而残月伴着鸡鸣,象征着时间的推移。颈联“客路逾千里,归心折五更”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离家越远的他,思乡之情在五更时分更加沉重。尾联“回怜江上宅,星汉近平明”则表达了他对自己家乡的思念,遥望星空,仿佛能看到家乡的方向,但距离黎明还有一段时间。整首诗以质朴的语言描绘出早行途中的见闻与感慨,情感真挚,引人共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晓行》是清代诗人张问陶在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和自然景观。
在这首诗歌创作时期,正值清朝中期,国家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然而,这一时期的科举制度已经日趋僵化,许多知识分子无法通过科举之路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因此,他们转而投身文学、艺术等领域,寻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张问陶就是这一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他在科举之路上屡遭挫折,多次落榜。这使得他对现实社会产生了深深的失望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在这种背景下,张问陶创作了《晓行》一诗。诗歌描绘了清晨行走在旅途中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对山水风光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诗歌也流露出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无常和无奈,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