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我四首 老
中年岁月渺前生,变尽孩提古性情。
犹剩颓光恋儿女,也循常格到公卿。
飞花堕溷春难挽,瞎马临池夜可惊。
几个飘然云水外,一枝竹杖万缘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时间的流转,曾经的孩童已经步入中年,过去的稚气已不复存在。尽管成熟,但对子女的爱依然浓烈,同时也会恪守传统规范与各级官员相处。人生中有些无法挽回的事情如同坠落的飞花,而生活中的一些突发状况也可能让人心慌如黑夜中独行的瞎马。有几个人能够不受世俗纷扰,悠然自得地过上简单的生活呢?只需一根竹杖,就可以轻描淡写地走过生活中的各种缘分。

去完善
释义
中年岁月渺前生,变尽孩提古性情:这句词主要描述作者在中年时期对过去的回忆,感慨时光荏苒,自己的性格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前生”是指过去的生活;“孩提古性情”指儿时的个性与情感。
犹剩颓光恋儿女,也循常格到公卿:这两句词主要描绘作者在中年时期的心态和生活状态。"犹剩颓光恋儿女"表示他仍旧关心自己的家人,子女;"也循常格到公卿"则表示他仍然按照常规的生活方式应酬官场。
飞花堕溷春难挽,瞎马临池夜可惊:这两句词主要是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作者对人生无常、世事如烟的感慨。其中,"飞花堕溷"借飞花落于厕所这一现象暗示美好事物的衰败;"瞎马临池"则以深夜迷路的马匹象征人生中遇到的困境和挑战。
几个飘然云水外,一枝竹杖万缘轻:这两句词描述了作者对超脱世俗纷扰的追求。"几个飘然云水外"指的是几位脱离尘世纷扰的高人隐士;"一枝竹杖万缘轻"则表达了作者希望像他们一样以轻松的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愿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观我四首·老》诗,是清代诗人张问陶所写,通过描绘老年的心境和情态,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理解。首句“中年岁月渺前生”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对过去的怀念;第二句“变尽孩提古性情”则意味着随着时间的变迁,人的性格和感情也会发生变化。接下来两句“犹剩颓光恋儿女,也循常格到公卿”进一步描述了人到老年,对于家庭和事业的牵挂。
接着的“飞花堕溷春难挽,瞎马临池夜可惊”则以生动的比喻揭示了人生无常、时光不可挽留的道理。最后两句“几个飘然云水外,一枝竹杖万缘轻”则是诗人对自己的期望,希望自己在人生的晚年能够放下一切烦恼,过上超脱自在的生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清代诗人张问陶的组诗作品《观我四首》以老为题,抒发了人生的感慨和体验。这组诗篇创作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此时正值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社会矛盾逐渐激化。
张问陶,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对诗歌有着深厚的兴趣和研究。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并无显达,这使得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思考。
在这组诗中,张问陶通过对老年人生活的观察和描述,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岁月的沧桑。他感叹时光流逝,人至老年,壮志难酬,却仍有执着的信念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组诗既是张问陶自身生活经历的写照,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
总的来说,《观我四首·老》的创作背景体现了张问陶在清嘉庆年间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使他能够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感悟描绘出人生的沧桑和老年的境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