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梁药亭春州修志 其二
举世谁能学,斯人怀史才。董狐不可作,知罪尚逃哉。文献征殷夏,微词多定哀。谁云一邑地,知费几徘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学习和模仿的人很多;而真正具有历史才能的人却凤毛麟角。如今,正直的史官已经难以寻觅,连知道自己的罪行并为之感到愧疚的人也所剩无几了。我们要通过历史的文献和资料去探寻殷商和夏朝的历史,借助其中的微妙暗示去理解悲哀。看似只是一小片地方,可要了解其详细情况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春州:今广东省阳春市。
2. 何绛:明代文人,生平不详。
3. 举世:全世界;世人。
4. 斯人:这个人;这里指梁药亭。
5. 史才:编修历史的能力。
6. 董狐:春秋时期晋国史官,以秉笔直书著称。
7. 文献:历史文化资料。
8. 征:探寻;搜集。
9. 殷夏:商朝和夏朝,代指古代历史文化。
10. 微词:含蓄的言辞。
11. 多:经常;频繁。
12. 定哀:孔子的弟子子夏,为史书《定》、《哀》二篇作序言。
13. 一邑地:一个地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劝勉的口吻赞扬了梁药亭的知识才干和专注史事的精神。首句“举世谁能学”点明了诗人对其才能的赞美与推崇。二句“斯人怀史才”则揭示出梁药亭研究历史的能力。“董狐不可作,知罪尚逃哉”两句则是告诫梁药亭应该以古代良史董狐为榜样,尽管不能轻易做到,但也要力求真实、公正。
在诗歌的后两句“文献征殷夏,微词多定哀”中,诗人指出了梁药亭研究历史的方向。通过探寻殷商和夏朝的历史文献,他运用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致的文笔记录下时代的点滴变化。虽然“谁云一邑地,知费几徘徊”一句看似寻常,实则寓意着无论地域大小,只要肯下功夫,就能取得丰硕的成果。总的来说,这首诗歌对梁药亭的褒扬之词表达得十分到位,同时也蕴含了深远的教诲。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