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四月初八

标题包含
四月初八
只么随流去,如何庆佛生。 飘零嗟劫浊,湔洗俟河清。 托讽知无益,谗谀又不情。 韶阳奉尘刹,不荐一杯羹。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居简(1164年-1246年),俗姓李,字敬叟,号东涧老人,又号东涧遗民。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和僧人,主要活动在浙江一带。 释居简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年轻时曾参加...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就这样随着流水消逝,该如何庆祝佛的诞生呢? 在这飘零的世界里感叹命运多舛,希望能像在河中洗涤那样得到清净。 明知劝谏无益,却还要诉说;面对谗言奉承,实在是不合情理。 尽管韶光易逝,我仍然坚守信仰,却无法为你奉上一杯羹。
去完善
释义
只:只应,只是;么:语助词,表示轻微的不满或责备。 随流:顺应水流,意指顺其自然的处世态度。 如何:怎么样,如何庆祝。 庆佛生:庆祝佛陀的诞生。 飘零:流离失所,形容生活困苦。 嗟:感叹词,表悲痛、哀愁。 劫浊:佛教术语,指天地间灾难恶浊的时代。 湔洗:洗涤,此处比喻清除罪孽。 俟:等待。 河清:河水清澈,寓意太平盛世。 托讽:通过寓言或比喻表达自己的意见。 无益:没有帮助,没有益处。 谗谀:诽谤阿谀。 不情:不合情理,指过分谄媚。 韶阳:美好的时光。 奉:供奉,进献。 尘刹:指广大的世界。 不荐:不供献,不奉献。 一杯羹:比喻微小的好处。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佛生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诗人在首联中描述了自己随着流水漂泊,以此庆祝佛的诞生。这种描述看似平淡,实则充满了哲理,强调了生命的无常和佛性的平等。 颔联中的“飘零嗟劫浊,湔洗俟河清”则进一步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诗人以飘零的形象比喻人生的困境,而“嗟劫浊”则表达了对世事纷扰、人心不古的哀叹。然而,尽管现实如此残酷,诗人仍抱有希望,他相信总有一天会迎来河清海晏的时代。 颈联中的“托讽知无益,谗谀又不情”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争的厌倦和对真诚友情的向往。他认为通过讽刺来改变世界是无济于事的,而那些阿谀奉承的人也不值得交往。这些诗句展示了诗人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人格。 尾联中的“韶阳奉尘刹,不荐一杯羹”则表达了诗人对佛的虔诚信仰。他愿意将美好的时光献给佛祖,而不愿与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分享一杯羹。这首诗以佛教为主题,但表达的却是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四月初八》是宋代诗人释居简的一首描绘清明节景象的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如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诗人的基本信息。释居简(?-1258),南宋末年诗人、僧人,字敬叟,号北涧,福建晋江人。他曾任福唐(今福建福清市)海会院住持。释居简性格豁达开朗,注重个人修养,勤于写作,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他的作品以简洁明快、寓情于景的描绘著称。 其次,我们要分析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四月初八》一诗描述了清明节时乡村田野的美丽风光和人们扫墓祭祖的场景。结合历史背景可知,本诗的创作时间应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之间,即宋末元初时期。 再者,我们还要了解诗人在这期间所经历的人生际遇。释居简所处的时代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但他在自己的诗作中保持了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时期的诗人寄情山水,乐善好施,诗歌作品多是表达内心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沧桑的感慨。在流离失所的岁月里,释居简仍然坚持修禅,并悉心教导弟子,传承佛法,表现出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仰。 最后,我们要关注诗人所在时代的背景知识。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虽然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但内外战争不断,政治腐败严重,国家逐渐走向衰落。元朝(1271-1368年)则在推翻宋朝后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释居简的作品既反映了民间百姓的日常生活,也表现了他作为一个文人墨客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