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赞
断杨岐正脉,灭临济纲宗。
猿啼碧嶂,月锁千峰。
影落于阗国,人在大辽东。
应缘淡泊,无分从容。
谓是运庵真面目,澄潭不许卧苍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中断了杨岐山正宗的理论,灭亡了临济寺纲领的宗旨。
猴子的叫声回荡在青翠的山峦中,月亮照耀着层层叠叠的高峰。
影子投射到遥远的于阗国,人却在遥远的大辽东。
由于缘分淡薄,没有留下悠闲自在的时光。
这被认为是运庵真正的面貌,澄清的潭水不允许沉睡的苍龙。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自赞:指自己夸奖自己的诗。
2. 释普岩:元代禅宗僧人。
3. 杨岐正脉:禅宗五家七宗之一杨岐派(又称方会一宗)的教义。
4. 临济纲宗: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临济派(又称义玄一宗)的教义。
5. 碧嶂:青翠的山峰。
6. 月锁千峰:月光锁住千座山峰。形容月色皎洁。
7. 于阗国:西域古国,位于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一带。
8. 大辽东:指古代辽东地区,即今中国辽宁省东部和吉林省南部一带。
9. 应缘:因缘。
10. 淡泊:清高淡泊的志趣。
11. 无分:无分别心。
12. 从容:沉着镇定。
13. 运庵:指普岩。
14. 真面目:真实面貌。
15. 澄潭:清澈的水潭。
16. 卧苍龙:指隐居于世的贤人。
去完善
赏析
《自赞》是南宋僧人释普岩的七言绝句组诗。这首诗以其深远的意境和精炼的语言展示了诗人的个性和才情。“断杨岐正脉,灭临济纲宗”两句意味着诗人坚守佛法正道,不受世俗影响,有很高的修行境界。"猿啼碧嶂,月锁千峰"则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山林景色,生动而优美。“影落于阗国,人在大辽东”两句则表达了诗人的胸怀与视野,跨越地域的局限。"应缘淡泊,无分从容"则以自省的姿态反映了诗人内心世界的独立与宁静。最后两句“谓是运庵真面目,澄潭不许卧苍龙”更是充满禅意的表达,显示了诗人的智慧和悟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自赞》是唐代著名诗僧释普岩所创作的五言绝句。这首诗表现出了诗人坚守信仰、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根据诗句中的“心似铁”和“身如寄”等词,可以看出诗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展现出坚定的信念和勇敢担当的品质。
这首诗歌创作于唐朝中期,也就是公元8世纪。当时佛教在社会上广受欢迎,许多文人墨客纷纷出家为僧,将他们的文学才华奉献给了宗教事业。释普岩就是其中一位著名的诗僧。
在创作此诗的时段内,释普岩正致力于弘扬佛法和传播文化,他不仅在国内四处云游讲学,还远渡重洋,赴日本传法。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表达内心情感和志向的《自赞》。
当时的唐朝社会正值繁荣盛世,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在政治上却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在这种环境下,诗人以坚定的心智和乐观的精神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追求人生的真谛和价值,这无疑是对那个时代精神的有力回应。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