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笔驿
汉室亏皇象,乾坤未即寜。
奸臣与逆子,摇岳复翻溟。
权表分江域,曹袁鬬夏垌。
虎奔咸逐逐,龙卧独冥冥。
从众非无术,欺孤乃不经。
惟思恢正道,直起复炎灵。
管乐韬方略,关徐骇观听。
一言俄逆至,三顾已忘形。
南既清蛮土,东期赤魏庭。
出师功自著,治国志谁铭。
历劫兵如水,临秦策若瓴。
举声将溃虏,横势欲逾泾。
仲达耻巾帼,辛毗严壁扃。
可烦亲细务,遽见堕长星。
战地悲陵谷,来贤赏德刑。
意中流水远,愁外旧山青。
想像音徽在,侵寻毛骨醒。
迟留慕英气,沉叹抚青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汉朝皇家的形象受损,天地间尚未安宁。
奸佞之臣和叛逆之子,动摇江山如同搅动大海。
分疆裂土的权力之争,曹操和袁绍在夏天荒野上战斗。
群雄纷乱,如猛虎奔跑,而真龙却在暗中静观。
追随众人并非无法应对,但欺诈弱小则为人不齿。
只想恢复正义之道,整顿局面,重新点燃国家之火。
学习管仲、乐毅之谋略,关羽、张飞威震敌胆。
一声逆贼至,三次拜访忘却自我。
南方已经平定蛮族土地,期待东方光复魏国朝廷。
建立功勋在于自我努力,治国的壮志由谁来铭记。
经历了战争,士兵们如水般流淌,面对秦国策略,就像破晓的利剑。
士气如虹,击溃敌军,气势磅礴,准备越过泾水。
司马懿对女子的羞辱感到羞耻,辛毗严正以待。
繁琐的事务让人心烦,突然看到坠落的流星。
悲伤战地的变迁,重视贤才的德行与法纪。
心意中的流水渐行渐远,忧愁之外的青山依旧。
想象着美好音乐的回响,感慨岁月催人醒。
长久停留,仰慕英雄之气概,沉重叹息,抚慰青青草萍。
去完善
释义
1. "汉室亏皇象":这里"汉室"指汉朝刘氏政权;"亏"意为受损;"皇象"在此应理解为国家形象,也可理解为皇帝的形象或皇位。整句意思是汉朝的国家形象受到损害。
2. "乾坤未即寜":"乾坤"指天地,代表整个世界;"未即寜"表示还没有平静下来,局势不稳。整句意思是世界还没有恢复安宁。
3. "奸臣与逆子, 摇岳复翻溟":"奸臣"和"逆子"都是对国家有害的人;"岳"是指五岳,泛指高山,在这里比喻朝廷;"溟"是海的意思,也可指天空。整句意思是这些奸臣和逆子动摇了朝廷的根基,搅乱了天下秩序。
4. "权表分江域, 曹袁鬭夏垌":"权表"应该是指刘备或者孙权这样的割据势力;"江域"是指长江流域一带地区;"曹袁"指的是曹操和袁绍;"夏垌"可能是指中原地区的广大平原。这句诗描述了割据势力在长江沿岸一带争斗,而曹操和袁绍则在中原地区争霸的局面。
5. "虎奔咸逐逐, 龙卧独冥冥":"虎奔"代表那些勇猛善战的人,"咸逐逐"可能是在形容他们纷纷奔走的现象;"龙卧"代表有才能但尚未发挥出来的人,"独冥冥"可能是在形容他们的韬光养晦的状态。这句话可以理解为,那些勇猛的武将争相展示自己的武艺,而有才能的人却选择了潜伏。
6. "从众非无术, 欺孤乃不经":"从众"指追随大众的做法;"非无术"是说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欺孤"指欺负孤立无助的人;"乃不经"是说不道德。这句诗句表达了作者对盲目跟从大众的批评和对欺压弱势群体的谴责。
7. "惟思恢正道, 直起复炎灵":"惟思"是只想的意思;"恢正道"是恢复正义的道路;"直起"是振作起来的意思;"复炎灵"可能是指恢复国家的繁荣。这两句表达的是作者一心想恢复正义道路并使国家重新振兴的愿望。
8. "管乐韬方略, 关徐骇观听":"管乐"指管仲和乐毅,都是古代有名的政治家;"韬方略"指用兵的策略和谋略;"关徐"指关羽和徐晃,都是三国时期的名将;"骇观听"是使人震惊的意思。这两句诗歌颂了管仲、乐毅等政治家和关羽、徐晃等将领的丰功伟绩。
9. "一言俄逆至, 三顾已忘形":"一言"指一句劝告或者谏言;"俄逆至"是突然遭遇逆境的意思;"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已忘形"是已经忘记了拘束、放开手脚的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忠言逆耳的理解,以及他对于刘备三顾茅庐这种求贤若渴精神的赞赏。
10. "南既清蛮土, 东期赤魏庭":"南既清蛮土"可能是指诸葛亮南征平定南方少数民族的事;"东期赤魏庭"可能是指期待东吴和蜀汉能够共同抵抗曹魏的侵略。这两句表达的是作者对于诸葛亮南征以及对三国鼎立局面的期许。
11. "出师功自著, 治国志谁铭":"出师"指出征作战;"功自著"指功劳自己成就;"治国志"指治理国家的志向;"谁铭"是询问谁会将这个志向铭记于心。这两句诗歌颂了诸葛亮南征的赫赫战功,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诸葛亮治理国家的崇高理想的赞美。
12. "历劫兵如水, 临秦策若瓴":"历劫兵如水"可能是指战争频繁,如同水流一样不间断;"临秦策若瓴"可能是指对付秦国策略的犀利和准确,如同高屋建瓴一般。这两句表达了对战争频仍的感叹以及对诸葛亮对抗强敌时所展现出的智谋的赞誉。
13. "举声将溃虏, 横势欲逾泾":"举声"指振臂一呼;"将溃虏"指将要击败敌军;"横势"指纵横天下的气势;"欲逾泾"指想要越过泾河。这两句诗歌颂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英勇善战的精神风貌。
14. "仲达耻巾帼, 辛毗严壁扃":"仲达"是司马懿的字;"耻巾帼"是司马懿以女子为耻,认为男子应该有所作为;"辛毗"是魏国的一个大臣;"严壁扃"是严密防守的意思。这两句表达的是司马懿不甘示弱、英勇斗争的精神风貌,以及辛毗在守城方面所做的努力。
15. "可烦亲细务, 遽见堕长星":"可烦亲细务"可能是指让司马懿亲自处理琐碎事务;"遽见堕长星"可能是指突然看到一颗流星坠落。这两句表达了对司马懿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斗争精神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惋惜之情。
16. "战地悲陵谷, 来贤赏德刑":"战地悲陵谷"可能是指战场上悲伤的情绪如同陵谷变迁一样不断更迭;"来贤赏德刑"可能是指来到这里的贤能之士都会欣赏诸葛亮的道德和行为。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战场上的悲伤情绪的感慨,以及对诸葛亮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的赞美。
17. "意中流水远, 愁外旧山青":"意中流水远"可能是指心中思绪如流水般遥远;"愁外旧山青"可能是指忧愁之外的山水依然翠绿。这两句表达的是作者对于过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18. "想像音徽在, 侵寻毛骨醒":"想像音徽在"可能是指想象着诸葛亮的声音还在耳边回荡;"侵寻毛骨醒"可能是指感受到诸葛亮的精神仍然激励着自己。这两句表达的是作者对于诸葛亮崇高的敬仰之情。
19. "迟留慕英气, 沉叹抚青萍":"迟留"是停留的意思;"慕英气"是仰慕英雄气概的意思;"沉叹抚青萍"可能是指深沉叹息的同时抚摸着宝剑。这两句表达的是作者对于诸葛亮英勇事迹的敬佩,以及对自身能力的反思。
去完善
赏析
《筹笔驿》是北宋诗人石延年的一首描绘历史题材的诗歌,作品通过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梳理,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忠诚、勇敢的赞美。这首诗的赏析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诗的开头两句“汉室亏皇象,乾坤未即寜”表达了作者对汉朝衰落的感叹和对当时混乱局势的描述。在这两句中,“皇象”代表汉朝的统治地位,“亏”表示丧失,“乾坤未即寜”意味着天下还未恢复安宁。
2. “奸臣与逆子,摇岳复翻溟”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动荡局势,奸臣和逆子分别指曹操、袁绍等乱世英雄,他们各自割据一方,争夺天下霸权。
3. “权表分江域,曹袁鬬夏垌”进一步刻画了当时的战争场面,以及曹操、袁绍两大势力的斗争。通过对比二者的实力和战略,突出了他们各自的特点。
4. 在“虎奔咸逐逐,龙卧独冥冥”中,作者以虎和龙比喻曹操和刘备,表达出他们在战争中各有胜负,而刘备则因韬光养晦而保持了实力。
5. “从众非无术,欺孤乃不经”这两句指出了曹操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凭借其卓越的领导能力和战略眼光;同时强调了对刘备的忠诚和勇敢。
6. “惟思恢正道,直起复炎灵”表达了作者对刘备恢复汉室事业的肯定和支持。其中,“恢正道”指的是恢复正统的汉朝统治,“直起复炎灵”则意味着刘备要振作起来,重燃汉室的辉煌。
7. “管乐韬方略,关徐骇观听”是对关羽、张飞等英勇将士的赞扬,表达了他们对刘备事业的忠诚和勇敢。
8. “一言俄逆至,三顾已忘形”表达了诸葛亮成为刘备重要辅臣的过程,以及对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若渴的赞美。
9. “南既清蛮土,东期赤魏庭”描绘了刘备在南方平定蛮族之乱和在东方与曹操争雄的情景。
10. “出师功自著,治国志谁铭”传达了刘备在治理国家方面的成就,以及在北伐中原时的悲壮。
11. “历劫兵如水,临秦策若瓴”则概括了三国时期战争的残酷和策略的高明,强调了战争的破坏性和战略的重要性。
12. “举声将溃虏,横势欲逾泾”表现出诸葛亮北伐的决心和勇气,以及他在战争中展现出的智慧和谋略。
13. “仲达耻巾帼,辛毗严壁扃”形象地描绘了司马懿在战场上临危不惧、勇敢迎敌的形象,同时也强调了他在军事指挥上的才能和智慧。
14. “可烦亲细务,遽见堕长星”传达了作者对诸葛亮北伐失败的惋惜,以及对蜀汉国运衰微的忧虑。
15. “战地悲陵谷,来贤赏德刑”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上英勇将士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他们品德和功绩的认可。
16. 最后,“意中流水远,愁外旧山青。想像音徽在,侵寻毛骨醒。迟留慕英气,沉叹抚青萍”传达出作者对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的怀念和敬仰,同时也表达了对三国时期英雄事迹的感慨和反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筹笔驿》是宋代诗人石延年的著名作品,创作于北宋时期。石延年(994年-1061年),字曼卿,一字安仁,宿州(今安徽宿州市)人。他少年时便以文学见长,后来成为苏轼、黄庭坚等名家的挚友,参与了不少政治活动。
在北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但皇室权力逐渐集中,对文人学士的任用和待遇有一定的限制。石延年在当时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多次科举落第,后来在朝为官也未能受到重用。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关注国家大事,为民请命。
《筹笔驿》这首诗描述了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故事,诗中以诸葛亮为楷模,表达了诗人对忠诚事业、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石延年在此诗中,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一方面,他通过赞美诸葛亮的智谋和对国家的忠诚,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对理想的坚定信仰;另一方面,他也借此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凉情绪。
总的来说,《筹笔驿》这首诗是在石延年生活困顿、郁郁不得志的背景下创作的。他在诗歌中表现出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无奈,同时也展现了他坚韧不屈的品质和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