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蝶
飞近素霜时灭没,去衔红叶共悠扬。
花心何处无休歇,秋蝶双翎花树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飞舞靠近洁白的霜时消失不见,离开时却叼着红色的叶子一起飘荡。花的内心在哪里没有停止过,秋天里蝴蝶的双翅落在开满花朵的树上显得荒凉。
去完善
释义
素:本指白色的生绢,此指白霜。
霜:秋天的寒气使植物叶片或花朵上的水分凝结成的白色结晶。
灭没:消失不见。
去完善
赏析
《秋蝶》这首诗,以秋蝶为题,表达了作者石延年的内心感慨和对季节变换的深深感悟。诗中的“素霜”、“红叶”、“花树荒”等意象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而“飞近”、“灭没”、“去衔”和“悠揚”则生动地展现了秋蝶在秋风中的活动状态。
诗人巧妙地将蝴蝶这一象征美好的事物置于秋季这个萧瑟的季节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通过这种对比,突显出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同时,诗人以“花芯”和“秋蝶”的双翎为线索,暗示了即使是美好的生命也无法摆脱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生死轮回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蝶》是宋代诗人石延年的一首描绘秋日蝴蝶的抒情诗。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960年至1127年之间。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繁荣,诗歌创作也十分活跃,出现了许多著名诗人,如苏轼、辛弃疾等。
石延年(994-1041),字曼卿,一字安仁,宋代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才横溢,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在《秋蝶》这首诗中,石延年通过描绘秋日的蝴蝶,表达了对生命短暂、时光流逝的感慨。
在石延年生活的时代,社会政治相对稳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腐化现象。文人墨客们往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秋蝶》正是石延年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他通过对秋蝶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年华易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