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则师归越
归里悬心复苦形,生涯蓑笠伴铜瓶。
鱼随洗钵冲遗粒,龙倚移舟识唪经。
佛庙春游湖树暗,神涛晴渡越峰青。
高才不独江山助,王谢风流旧有灵。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回到家乡心中充满焦虑和痛苦,一生的命运如同蓑衣斗笠与铜瓶相伴。
鱼儿在水中游动,随着冲洗钵盂的水流冲走了残留的食物;龙王倚着移动的船只,似乎在听僧人诵经。
春天时游览佛庙,湖边的树木显得阴暗;晴天时渡过神涛,越过山峰显得格外青翠。
高才的人不仅仅是江山的助力,王导、谢安的风流仿佛还在那里存在着灵魂。
去完善
释义
1. 越:指南越之地,即今中国浙江省一带。
2. 铜瓶:佛教中常见的法器之一,用以贮水。这里比喻修行者的心性清净如水。
3. 鱼随洗钵:指僧侣清洗食具时,鱼群随之游动,以示佛法广大,无微不入。
4. 龙倚移舟:指龙乘船而行,寓意高僧乘舟远离尘世纷扰,向道之心坚定。
5. 唪经:大声诵经,此处意为专心致志地诵经念佛。
6. 春游湖树暗:描绘了春天出游,湖边树木郁郁葱葱的景象。
7. 神涛晴渡越峰青:描述在晴天渡过波涛汹涌的江面,越峰呈现一派苍翠景象。
8. 王谢风流:指东晋时期王导、谢安等名士的风雅风流。这里是赞美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才华横溢的品质。
去完善
赏析
石延年的《送则师归越》是一首描绘诗人送别僧人归乡的抒情诗。整首诗以送别为主线,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深远的哲理思考,表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哲思。诗人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静谧而富有生机的画面,体现了浓郁的诗情画意。
首先,首联“归里悬心复苦形,生涯蓑笠伴铜瓶”写出了僧人意欲回归故里,却又忧心忡忡的心情。诗人用“悬心”和“苦形”两个词形象地刻画了僧人复杂的心境。诗人又通过对僧人日常生活的描述——与蓑笠、铜瓶为伴,生动展现了僧人的清苦修行生活。
接下来,颔联“鱼随洗钵冲遗粒,龙倚移舟识唪经”进一步描绘了僧人生活中的细节。诗人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鱼随着僧人洗钵的波动而追逐食物的场景,形象地展现了僧人的慈悲之心。诗人又以龙倚靠在移动的船只上聆听诵经的画面,象征僧人在其教诲下的信徒,凸显了僧人信仰的力量。
颈联“佛庙春游湖树暗,神涛晴渡越峰青”转而描写僧人春日出游的景象。诗人选择了湖泊和山峰作为背景,以树木阴暗和山色青翠表现出春天的气息。这里,诗人将山水自然之美融入佛教寺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幅宁静和谐的自然画卷之中。
最后,尾联“高才不独江山助,王谢风流旧有灵”表达了诗人对僧人德行的赞美。诗人认为,僧人的高才并不只源于自然环境的熏陶,更源于他们自身的智慧与修养。同时,诗人还借用了历史上著名的王谢家族来比喻僧人的才华横溢,以此强调僧人在学识和道德上的卓越成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送则师归越》是北宋诗人石延年创作的一首送别诗。石延年,字曼卿,宋真宗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与梅尧臣、苏舜钦等人并称为“宋初三先生”,其诗风清新自然,婉约深情。
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029年,此时的石延年刚刚进入朝廷,任著作佐郎一职,协助编纂国史。他在这段时间内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致力于国家改革,但因种种原因并未取得显著成果。尽管如此,他的才华和热情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这为他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诗的创作时期,北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事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然而,随着边疆局势的紧张,国防问题日益突出,这让石延年等士人感到忧虑。因此,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未能为国家尽力的遗憾和对友人的鼓励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