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
梅好唯伤白,今红是绝奇。
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
烘笑从人赠,酡颜任笛吹。
未应娇意急,发赤怒春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梅花之美只因为枝头空空而显得有些感伤,而今红色的桃花堪称绝对奇观。
要分辨桃花并不需要看它的绿叶,辨别杏花只需看到它青青的枝条。
那笑容如同被烘烤出来的笑容,让人忍不住想要赠送;脸红得像是喝醉了酒,任由笛声吹拂。
不应该因为娇羞而匆忙害羞,绽放出红色的花朵意味着春天的延迟。
去完善
释义
1. 梅好唯伤白: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白梅的喜爱。其中“梅好”指的是梅花的美好品质,而“唯伤白”则意味着诗人觉得白色梅花过于单调,不够丰富。
2. 今红是绝奇:这句话赞颂了红色梅花的独特之处,认为它是梅中极品。
3. 认桃无绿叶:通过对比桃树和梅树的特点,来说明桃花虽然有绿叶,但花瓣的形状并不能与梅树相混淆。
4. 辨杏有青枝:同样通过对比杏树和梅树的特点,说明杏树的枝条颜色较深,可以借此来区分两者。
5. 烘笑从人赠:这一句描绘了人们对于红色梅花的喜爱之情,赞美了梅花的美丽。
6. 酡颜任笛吹:这句诗句形象地描述了梅花在风吹笛鸣中的动人景象。其中“酡颜”是形容面颊微红的词语,这里用来比喻梅花的红润色泽。
7. 未应娇意急,发赤怒春迟:这两句诗通过对梅花的拟人化描述,传达了梅花坚韧的性格,即使在春天晚些时候依然能开出鲜艳的花朵。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红梅”,描绘了红色梅花的美艳和独特之处。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比白色的梅花,突出了红色梅花的绝妙之美。诗人通过对梅、桃、杏三者的观察和辨别,强调了红色梅花的特点:没有绿叶的陪伴,却有青枝相伴。诗中表现了诗人对红梅的赞美和欣赏,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首联中的“梅好唯伤白”,表达了诗人对白色梅花的喜爱,同时暗示了接下来将出现的红色梅花的特别之处。接下来的“今红是绝奇”则是对红色梅花的极力赞美,突出其绝妙的美丽。
颔联“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通过对比桃树和杏树的特征,指出了红色梅花的特点:它没有绿叶,但有青枝相伴。这里的“无绿叶”与“有青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突显了红色梅花的独特之美。
颈联“烘笑从人赠,酡颜任笛吹”,诗人以烘笑、酡颜来形容红色梅花的神态,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红色梅花的风韵。“从人赠”和“任笛吹”则表达了诗人对红色梅花自由自在、不为世俗所困的生活态度的赞赏。
尾联“未应娇意急,发赤怒春迟”,诗人以娇意和赤怒来形容红色梅花的情感,既表达了诗人对红色梅花生机勃勃的赞美,也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句诗也寓含着人生哲理,告诉人们在面对生活的挫折时,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被困难所激怒,要相信春天的到来,生活总会充满希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红梅》是北宋诗人石延年的代表作,创作于公元1048年左右。石延年,本名石介,字守道,号徂徕先生,山东泰安人。他是北宋中期的一位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政治家,主要活动于真宗和仁宗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时,石延年正处于他人生的黄金时期。他曾担任过国子监直讲、太常博士等官职,后来因不满朝政,辞官回乡。在这段时间里,他积极参与地方事务,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了许多人才。他的诗歌创作也在这段时间达到了高峰,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怀和对国家、社会的关切之情。
这首《红梅》诗描绘了寒冬时节,梅花盛开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在石延年生活的时代,北宋王朝正值太平盛世,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富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如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这些都引起了石延年的关注和思考。
总之,《红梅》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石延年在其人生黄金时期的所思所想,以及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忧虑。通过描绘梅花的美丽形象,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社会的关爱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