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七夕马逸已而获之

标题包含
七夕马逸已而获之
门外喧呼惊失马,天边未暇问牵牛。 报恩不作雀衔玉,快意遂为鹰脱鞲。 他日盖帷吾已许,暮年绳勒汝应羞。 故知多忆横门道,定厌青丝久络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流谦(1072年-1128年),字无变,号澹轩居士,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他出生于四川眉州(今四川眉山市),是北宋著名文人苏轼的同乡。 李流谦年轻时曾游学四方,与当时的文人墨客交往甚密。后来,他在科...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门口喧闹声让人受惊以致马匹跑失,无暇顾及天上的牛郎织女。为了报恩不用像麻雀衔着宝玉一样小心翼翼,可以像雄鹰挣脱束缚那样自由畅快。未来某一天掩盖车帷的我已经承诺,晚年时绳索勒紧应该让你感到羞愧。因此知道过去的回忆里有横门道,也应该厌烦那一头长久的青丝和束缚。
去完善
释义
1. 门外喧呼:门外纷乱嘈杂的叫喊声。 2. 天边未暇问牵牛:指天上的银河还没有闲暇去问候牵牛星。这里用了牛郎织女的典故。 3. 雀衔玉:即“鹊桥仙”,传说中喜鹊在七月七日搭成桥使牛郎织女相会的故事。 4. 鹰脱鞲:鹰从人的臂套中飞出,这里用来比喻马挣脱束缚。 5. 盖帷:古代车马上的装饰物。 6. 绳勒:用绳子紧勒住。 7. 青丝久络头:马的络头,是马的饰品,由青丝制作而成。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与马之间深厚情感的诗歌。开篇以“门外喧呼惊失马”描绘了马匹丢失的紧张场景,接着用“天边未暇问牵牛”表现了诗人忙于寻找马匹的心情,体现出诗人对于马的关切之情。颔联则通过“报恩不作雀衔玉”和“快意遂为鹰脱鞲”的生动形象,展现出马儿忠诚、勇猛的特点以及诗人的喜悦心情。颈联中,诗人提到自己对马儿的宽容和理解,并期望马儿能够知耻而后勇。最后两句则以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希望马儿能够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愿望。整首诗通过对马儿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忠诚、勇敢、自由精神的赞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七夕马逸已而获之》是南宋诗人李流谦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87年至1242年间,这个时期正值南宋中期,社会政治相对稳定。李流谦,字无变,号澹斋,四川眉山人。他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屡试不第,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文学创作和研究。 在这个时期,李流谦的人生际遇颇为曲折。他曾历任州县官员,但因官场腐败和黑暗,对现实感到不满和失望,最终选择辞官回乡,以诗词歌赋为寄托,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李流谦的这首《七夕马逸已而获之》以七夕节为契机,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在诗中,他以马逸作为象征,寓意着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只要坚持不懈,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首诗展现了李流谦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信念,也体现了南宋时期知识分子对生活的一种态度。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