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戏酬杨次公

标题包含
戏酬杨次公
法云说法元非法,六月洪炉舞飞雪。 宝香一瓣下天来,须弥座上金光发。 三界风雨动雷音,八部人天归象设。 昔年关西旧夫子,今日淮南大檀越。 扬眉师利倾千偈,隠几维摩无一说。 试开门户立家风,顿超初地无生灭。 百川万折必朝宗,东南到海无分别。 紫陌红尘拂面来,铁壁不容通水泄。 众形毕现明镜静,浮云飞盖秋空澈。 眼见亿万归弹指,境落毫厘差永劫。 野犴不是师子儿,磨了觜头三尺铁。 全湖巨浸一浮沤,结果开花今几叶。 昔人卷帘仰天笑,得道固应由慧业。 一言可尽千语迷,不如静看水中月。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复,字履中,号潏水,又号潏水先生。他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学者和官员。他的主要活动在宋仁宗和宋英宗时期(1023-1067年)。 李复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勤奋好...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法云的解读本非法律;六月炉火中飞舞的白雪。 从天堂降下的那朵宝香,须弥座上升起金色光芒。 三界的风雨引来雷霆之声,八部的众生和天人回归到自然景象。 过去那位来自关西的老夫子,今天成为了淮南的虔诚施主。 他的眉毛在扬起时似乎在讲述无数佛经故事,仿佛维摩诘居士一样隐居于角落,闭口不言。 试着敞开胸怀,树立自己的家风,即刻便超越了生死的无常。 百川万流向海汇聚,东南沿海的江河没有区分。 路上的尘土飞扬扑面而来,无法穿透严密的防线。 万物的形象都展现在平静的明镜里,云朵和车顶在空中飞翔清澈。 眼见亿万生灵弹指间回归,但境界的差距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狂野的野猪并非狮子之子,只是需要磨平嘴边的三寸厚铁。 整个湖泊就像一朵浮起的泡沫,如今已不知开过了几朵花。 曾经有人卷起帘子仰望天空大笑,成功之路源于慧根。 千言万语的解释也许会让人迷惑,不如静静地观赏水中的月亮。
去完善
释义
1. 法云:寺院名,此处借指寺院。 2. 元:原本。 3. 洪炉:熔化金属的炉子,比喻磨练或严峻的考验。 4. 飞雪:形容飘飞的雪片。 5. 宝香:佛教供奉的香。 6. 一瓣:一片,此处指供佛的香。 7. 天来:从天上来,这里表示尊贵。 8. 须弥座: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后来成为佛教建筑中一种装饰性的台座。 9. 金光发:金色光芒四射。 10. 三界:佛教所说的世界由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构成,统称“三界”。 11. 风雨:代指世间风云变幻。 12. 雷音:佛经讲经的声音如雷鸣般响彻大地,此指佛法之音。 13. 八部:佛教中称天龙八部,是佛教八种神道怪物,包括天众、龙众等。 14. 人天:佛教用语,指人间与天界的众生。 15. 象设:形象设定,此处指塑像。 16. 关西:古人对长安以西地区的称呼。 17. 昔日夫子:过去的长安夫子庙。 18. 今日大檀越:今天的富有的施主。 19. 扬眉:抬起眉毛,形容得意的样子。 20. 师利:释迦牟尼的称号之一。 21. 倾千偈:指谈论佛法不倦。 22. 隐几:靠着桌案休息。 23. 维摩:《维摩诘经》的人物,智慧出众。 24. 试开门户:尝试创立自己的学派。 25. 初地:佛教用语,指修行的第一个阶段。 26. 无生灭:无生无灭,即不生不灭。 27. 百川万折:喻指各路学者。 28. 朝宗:百川汇入大海。 29. 紫陌红尘:繁华的街道,此处指尘世纷扰。 30. 铁壁:喻指牢固的信念。 31. 通水泄:指水流畅通无阻。 32. 浮云飞盖:飘荡的云彩和华丽的车辆。 33. 秋空澈:秋天的天空明亮清澈。 34. 眼见亿万归弹指:佛教认为佛陀具有广大的神通力,可以轻易掌控万物生死轮回。 35. 境落毫厘差永劫:修行境界稍有差别,其结果就会有天壤之别。 36. 野犴:狗的一种,此处指佛教中的庸俗之辈。 37. 磨了觜头三尺铁:喻指争强好胜,言辞犀利。 38. 全湖巨浸:整个湖泊的水,比喻广泛的知识领域。 39. 浮沤:水面上的泡沫,比喻短暂的现象。 40. 结果开花:佛教术语,指因果报应。 41. 昔人卷帘:古人的谦逊态度。 42. 水中月:佛教中的一个寓言,用以比喻虚妄的事物。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佛法与禅宗的诗。诗中首先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景象:法云寺的高僧在讲经说法,仿佛身处六月的洪炉之中,却如飞舞的雪花般清凉。紧接着又写佛祖降世,威严庄严,使得法界震动,众生景仰。然后诗人赞扬了过去的关西旧夫子和现在的淮南大檀越(即杨次公),他们以自己的智慧与行动弘扬佛法,影响深远。接着通过隐几维摩的形象比喻,强调禅宗的超脱生死之境,让人顿悟真谛。 随后,诗人提出了“百川万折必朝宗,东南到海无分别”这一主旨,表明所有的江河终将汇入大海,众生最后都会达到涅槃的境界。就像眼前的繁华世界,不过都是过眼云烟。接下来诗人以“众形毕现明镜静,浮云飞盖秋空澈”两句来形容世界的虚幻和人生的短暂。其中“眼见亿万归弹指,境落毫厘差永劫”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一切众生的境遇不过是在弹指间发生巨大变化,因微小的不同而导致长远的差别。 诗歌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野犴不是师子儿,磨了觜头三尺铁”以及“全湖巨浸一浮沤,结果开花今几叶”等语句的描述,展示了禅修者修行、顿悟的过程。指出虽然自己还未能达到师子的境界,但是已经有所领悟。诗人以此来说明,佛性是每个人的本性,只要勇于追求并持续精进,便能步入解脱之道。最后,诗人借用“昔人卷帘仰天笑,得道固应由慧业。一言可尽千语迷,不如静看水中月”这四句收尾,强调禅法的智慧和实践的重要性,主张应摆脱迷惑,洞察真实。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寓言表达了作者对禅宗和佛教的理解,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人文修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戏酬杨次公》,是唐代诗人李复所创作的诗歌。诗的全文如下:“海风吹落梧桐树,枫叶红时秋已深。十载江南频梦到,采芳无日不关心。” 首先,我们来谈谈这首诗的创作时间。这首诗歌创作于唐代中期,大约在公元8世纪左右。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繁荣发展的阶段,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诗歌作为当时文人墨客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重视。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李复是唐朝的一位官员,曾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他学识渊博,文才出众,与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都有交往。他的诗歌作品以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怀为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然而,他在官场上并不得意,曾多次被贬谪。这些人生经历使得他的诗歌作品中流露出一种深沉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我们来关注一下与作者有关的时代背景知识。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这一时期的诗歌成就尤为显著,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等。他们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和人文风貌。李复的这首《戏酬杨次公》正是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一个典型代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