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问因以赠之时七夕

标题包含
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问因以赠之时七夕
移家避寇逐行舟,厌见南徐江水流。 吴越征徭非旧日,秣陵凋弊不宜秋。 千家闭户无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 祗有同时骢马客,偏宜尺牍问穷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搬离家园乘船躲避战乱,已厌倦看见南徐州的江水流动。 吴越地区的繁重劳役不再是从前的模样,秣陵这个地区衰败萧条在秋天更显得凄凉。 千家人闭门不出听不到捣衣声,七月七日还有谁在仰望牛郎织女星呢? 只有曾经的同僚能懂我的心情,偏要写封信去询问他们的困厄与忧虑。
去完善
释义
1. 移家:搬家。 2. 避寇:躲避盗贼。 3. 逐:追随。 4. 行舟:行驶中的船只。 5. 厌:厌恶。 6. 南徐:古县名,位于今江苏镇江市。 7. 江水流:指长江的水流。 8. 吴越:古代吴国和越国的地域,相当于现在的江苏、浙江一带。 9. 征徭:指古代的兵役和劳役。 10. 非旧日:与过去不同。 11. 秣陵:南京的古称。 12. 凋弊:衰落破败。 13. 不宜秋:不适于秋天的环境。 14. 砧杵:捣衣石和棒槌,用于洗衣。 15.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中国的传统节日。 16. 望:遥望。 17. 斗牛:指北斗星和牵牛星。 18. 祗有:只有。 19. 同时:同一个时期。 20. 骢马客:指骑着青骢马的过客。 21. 偏宜:特别适宜。 22. 尺牍:书信。 23. 问:询问。 24. 穷愁:生活贫困,心情忧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嘉祐所作,题为《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问因以赠之时七夕》。在诗中,作者以描绘战乱中的百姓生活为主题,表达了流离失所的无奈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首先,“移家避寇逐行舟,厌见南徐江水流”,作者描述了因为战乱而离家避难,乘船四处漂泊的生活情景。他厌倦了在南徐江上的漂流生活,内心渴望安定。接下来的“吴越征徭非旧日,秣陵凋弊不宜秋”则进一步描绘了战乱的惨烈景象。作者认为战争使得原本繁荣的吴越地区和秣陵地区都变得荒凉破败,不再适合人们的生活和居住。 随后,“千家闭户无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两句通过描绘七夕佳节的寂寥氛围,表现出了人们在战乱中的无助与孤独。家家户户闭门不出,连平日里的劳作也停止了。在这艰难的日子里,谁还有心情去欣赏七夕的美景呢? 最后,“祗有同时骢马客,偏宜尺牍问穷愁”,表达了作者对远在天涯的老友的关心和思念。只有那些一同经历过困苦岁月的朋友,才会关心询问我的境遇。这种深厚的友谊,就像那远方的书信,让作者感受到了温暖和慰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问因以赠之时七夕》是唐代诗人李嘉祐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创作的。当时,诗人在京口(今江苏镇江)旅居,收到了章侍御的来信问候,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在天宝年间,唐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但同时也开始走向衰落。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唐朝的社会矛盾逐渐显现,政治腐败严重。尽管如此,唐朝的文化繁荣仍然达到了高峰,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李嘉祐作为一名诗人,他的创作生涯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他在旅途中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思乡之情的诗篇,反映了唐朝中期的社会风貌。这首诗《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问因以赠之时七夕》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在诗中,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对友情的赞美,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谊的珍视。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