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樊兵曹潭州谒韦大夫
塞鸿归欲尽,北客始辞春。
零桂虽逢竹,湘川少见人。
江花铺浅水,山木暗残春。
修刺辕门里,多怜尔为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随着大雁即将回归北方,异乡人也开始告别春天。江南水乡虽然可见翠竹环绕,却少有人烟。江面上盛开着五彩斑斓的花朵,山间林木却已显露暮春的衰颓。步入辕门求见有司,他心头挂念的仍然是家中的亲人。
去完善
释义
1. 塞鸿:边境的鸿雁,常用来比喻离家远行的旅人。
2. 北客:指北方来的客人,这里指樊兵曹。
3. 零桂:指零陵郡,即现在的湖南省永州市一带。
4. 湘川:湘江,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上游叫漓江,中游称湘江,湖南境内段与潇水汇合后又称潇湘。
5. 江花:江边的鲜花,这里形容春天的花朵。
6. 山木:山间的树木。
7. 修刺:写信或名片时,把名字写在突出的地方,以便让人看清。
8. 辕门:古代帝王巡狩、田猎,以车围成行宫外郭,出行时放下车辕成为一门,故称辕门。这里指的是官署的外门。
去完善
赏析
《送樊兵曹潭州谒韦大夫》是唐代诗人李嘉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抒发了送别友人赴任的深情厚谊。
首联“塞鸿归欲尽,北客始辞春”,通过描述鸿雁南飞的景象,暗示了春天的结束。同时,作者又以“北客”指代即将离去的友人,表达了离别时刻的到来。这一联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季节变换的敏感。
颔联“零桂虽逢竹,湘川少见人”,描述了樊兵曹即将前往的潭州地区的环境特征。“零桂”和“湘川”分别代表了当地的植物和水系,而“虽逢竹”和“少见人”则揭示了当地环境的清幽和人迹罕至的特点。这一联通过对地理环境的描绘,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宁静的画面,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友人在异乡生活的关切之情。
颈联“江花铺浅水,山木暗残春”,进一步描绘了潭州的自然风光。江水、花朵、山木等元素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但作者却在“铺浅水”和“暗残春”中透露出一丝伤感的气息。这一联不仅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生动的表现力,还通过景物传达出离别的惆怅之情。
尾联“修刺辕门里,多怜尔为亲”,表达了对友人的期望和祝愿。“修刺”意为写信,“辕门”指军营。作者希望友人在新的任职环境中,能够勤于职守,受到上级的赏识和关爱。同时,诗人用“多怜尔为亲”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高度珍视。
总的来说,《送樊兵曹潭州谒韦大夫》这首诗以生动形象的描绘、细腻的情感表达,成功地展示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的敏感。在语言运用上,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和地理环境,使得整首诗既有画面感,又充满了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送樊兵曹潭州谒韦大夫》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嘉祐所作。诗题中的“樊兵曹”指的是樊珣,时任潭州兵马参军;“韦大夫”则是韦相,当时的潭州刺史。整首诗描绘了作者为樊兵曹送行,勉励他到潭州后尽忠报国、辅佐韦大夫治理好地方的场景。
创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公元759年左右的唐朝中期。当时正值安史之乱结束后不久,国家处于战后重建和恢复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官员需要发挥重要作用,确保民生稳定和社会发展。作为文人墨客的李嘉祐在此时为国家的发展深感责任重大,故此以诗歌寄予樊兵曹厚望。
在这段时间里,作者李嘉祐的人生际遇较为曲折。他曾历任监察御史、起居郎等职,因政治斗争而遭受排挤,后来被贬谪至江苏一带。但即便如此,他也依然关心国家大事,希望能在文学创作上为国家发展尽一份力。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在时代背景方面,当时唐朝正处于盛唐向中唐过渡的时期,社会经济逐渐从战乱中恢复,但由于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等问题仍然严重,国家局势并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朝廷急需选拔贤能之士充实地方行政力量,以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因此,这首诗中包含了作者对樊兵曹的期望,以及对他与韦大夫共同治理好潭州的信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