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阅古堂

标题包含
阅古堂
仲尼大圣人,文武亦云学。 况其下者乎,而不事砻琢。 伊予之逢辰,进本任愚朴。 今辱寄中山,地重扼幽朔。 日惧不克堪,误上所简擢。 古之良守帅,功业甚奇卓。 思以救空踈,志慕极坚确。 后圃新吾堂,左右谨图模。 公余时纵观,大可儆龊龊。 奔雷发聋聩,皎日破昏浊。 苟能奉规矩,曷愧大匠斲。 或此贤宾僚,指顾便扬攉。 四座企清风,耳目外优乐。 子好虚名哉,事实出诚悫。 庶几得涓尘,聊以助海岳。 唯有大忠心,不在先觉觉。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韩琦(1008年-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安阳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韩琦出身名门世家,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韩琦中进士,步入仕途。历...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孔子是伟大的圣人,文化武功都令人敬佩。 更何况那些比孔子低一级的人,不努力磨研提升自己。 我在命运安排的时间节点,进入了教育行业,保持纯朴和愚钝的本色。 现在荣幸地被派遣到中山地区,这里地势重要,位于险要的地方。 我每天都害怕自己不能胜任这个职位,担心自己给上司带来困扰。 古代的良将守帅,他们取得的功业都非常杰出。 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空虚的现状,志向坚定而明确。 在后园新建的学堂,布局严谨,四周环境优雅。 公余时间常常去参观学习,可以警示自己不要拘束于琐碎的小事。 就像雷霆激发人的听觉,明亮的太阳驱散了黑暗。 如果能遵循一定的规范,就不会羞愧于被人称作大师。 或者是这些贤良的同事,一举一动都充满了智慧与风度。 四周的人都希望追求清廉的风气,听其言而观其行。 你喜欢虚无的名声,但是实际的行动需要诚实和朴实。 也许这只是小事一件,但能对江山有所助力。 最重要的是有巨大的忠诚之心,不必急于被先知者认可。
去完善
释义
1. 仲尼:孔子,字仲尼。 2. 文武:儒家经典中所说的文王和武王。 3. 下者:地位较低的人。 4. 不事砻琢:不去磨砺和雕琢自己。 5. 伊予:指的是作者韩琦。 6. 逢辰:遇到好时光。 7. 进本:进入朝堂的基础。 8. 愚朴:愚钝而质朴。 9. 寄中山:指被任命为中山郡的地方官。 10. 地重:地理位置重要。 11. 扼幽朔:控制北方边境。 12. 日惧:每天都害怕。 13. 克堪:能够胜任。 14. 误上:错误地接受任命。 15. 简擢:选拔和任用。 16. 良守帅:优秀的太守和将领。 17. 功业:事业成就。 18. 奇卓:非常出色。 19. 救空踈:弥补知识的不足。 20. 志慕:立志要学习。 21. 坚确:坚定明确。 22. 后圃:后面的园子。 23. 新吾堂:新建的讲堂。 24. 左右:助手。 25. 图模:描绘模型。 26. 公余:公务之余。 27. 观:观察。 28. 儆龊龊:警惕拘束的心态。 29. 奔雷:迅疾的雷霆。 30. 发聋聩:唤醒耳聋之人。 31. 皎日:明亮的太阳。 32. 破昏浊:驱散昏暗浑浊之气。 33. 奉规矩:遵循规则。 34. 曷愧:何必羞愧。 35. 大匠斲:大师级工匠的作品。 36. 贤宾僚:贤能的宾客和同僚。 37. 指顾:举手投足之间。 38. 便扬攉:随意发挥。 39. 四座:四周在座的人。 40. 企清风:渴望清风。 41. 耳目外优乐:超越耳目的愉悦。 42. 子好虚名:你喜欢追求虚无的名声。 43. 实事:实际的事情。 44. 诚悫:真诚恳切。 45. 庶几:也许可以。 46. 得涓尘:得到点滴的帮助。 47. 聊以助海岳:略微增加一些贡献。 48. 唯有大忠心:只有忠诚的心。 49. 不在先觉觉:不在于是否先知先觉。
去完善
赏析
《阅古堂》是宋代文学家韩琦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借孔子的事例,表达了诗人坚守信念、励精图治的决心。整首诗立意深刻,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首联“仲尼大圣人,文武亦云学”赞美了孔子的圣人之德和他卓越的学识。通过对比,突出了孔子在文治武功方面的不朽成就。同时,这也为接下来的论述做了铺垫。 颔联“况其下者乎,而不事砻琢”从孔子的成就入手,表明即使是地位低微的人,只要肯努力学习、磨砺自己,也能有所作为。这里强调了主观能动性和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颈联“伊予之逢辰,进本任愚朴”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尽管自己资质平庸,但本着一颗真诚的心,努力提升自我。这体现了诗人谦逊的品质和对自我的清醒认识。 接着,诗人写到了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挑战。在“辱寄中山”之地,他担心自己不能胜任职务,辜负了上级的期望。为此,他立志向古代良将学习,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接下来两联,诗人描绘了自己办公之余的学习环境——后圃的新堂,用“奔雷”和“皎日”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决心。同时,他也表示自己愿意遵循一定的规则,接受他人的指导和帮助。 尾联则是对友人的期许和劝诫。希望友人不要过分追求虚名,要关注事实本身,这样方能共同为国家和百姓做出贡献。诗人再次强调了自己的初衷和大忠之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阅古堂》是宋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韩琦的一首抒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仁宗时期(公元1049年),此时韩琦正担任扬州知府一职。在这首诗中,韩琦通过描绘阅古堂的景致,表达了其对古代贤人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自身才华的期许。 在创作《阅古堂》时,韩琦的人生际遇可谓是波澜壮阔。他年轻时便投身军旅,参与了多场抗击西夏的战斗,因功绩卓著而升任枢密副使、陕西经略安抚使等要职。后来,他因支持范仲淹的新法而被罢免,但在贬谪期间,他依然关注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朝政。在仁宗一朝,韩琦多次出任地方官,治理有方,深受百姓爱戴。 在宋仁宗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这一时期,朝廷选拔人才注重真才实学,许多有志之士得以施展抱负。然而,朝政仍受到权臣势力的影响,许多正直的官员被迫离京外放。在这种背景下,韩琦对古代贤人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自己才华的期许,都体现在了《阅古堂》这首诗中。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