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
霜雪东南静不尘,楚天寥落在清晨。两城日下洞庭水,孤渡时归汉口人。异境岂因黄鹤得,旅游何意白髭新。连年无事江潭上,芳草萋萋今又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在东南方向,霜雪平静地洒落,仿佛不染尘埃。楚地的天空辽阔而寂寥,黎明时分显得格外宁静。阳光照耀下的两座城池坐落在洞庭湖边,一位孤独的旅客正在渡过湖面,回到了汉口的家乡。这里的风景独特,并非因为黄鹤而来;旅游的目的何在,也许只是为了见到新的景色和经历吧。年复一年,江水仍然平静流淌,江边芳草丛生,如今又是春天到来的时候。
去完善
释义
1. 霜雪:形容天气寒冷,霜雪覆盖大地的景象。
2. 东南静不尘:指东南地区没有战乱,生活平静。
3. 楚天:楚国一带的天空,这里指长江流域的天空。
4. 寥落:稀疏、冷清的样子。
5. 两城日下洞庭水:指太阳即将落下,洞庭湖的景色出现在眼前。
6. 孤渡时归汉口人:孤零零的小船载着归来的人。
7. 异境:奇异的景象或境界。
8. 黄鹤:古代传说中仙人所乘的鹤。
9. 白髭新:白色的胡须是新长出来的。
10. 连年无事江潭上:连续多年在江边闲逛。
11. 芳草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江南的早晨登上黄鹤楼的所见所感,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绘和作者自身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的深切感悟。首先,“霜雪东南静不尘”一句,以霜雪为背景,为整首诗定下了宁静而肃穆的氛围。紧接着,“楚天寥落在清晨”一句,点明了时间地点,使得画面更具有真实感和立体感。
接下来的“两城日下洞庭水,孤渡时归汉口人”两句,通过“两城日下”和“孤渡时归”的对比,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观察和对人生的理解。同时,这两句也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异境岂因黄鹤得,旅游何意白髭新”这两句中,诗人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最后两句“连年无事江潭上,芳草萋萋今又春”则是对时间的感慨,也是对生命力的赞美。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黄鹤楼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感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人文气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黄鹤楼》是明朝诗人何绛的一首著名诗篇,这首诗描绘了当时战乱频仍的动荡时局下,作者登上黄鹤楼时所见的风景和他对战争和和平的思考。
公元1457年,正值明朝成化年间,国家政治腐败、宦官当权,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边境战火连年不息。这一年,为了抒发对国家的忧虑和民众的痛苦,诗人何绛登临著名的黄鹤楼,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篇。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边,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登楼远眺,长江滚滚东流,浩渺烟波,江山如画;而汉阳、汉口等地繁华的城市景象则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繁荣昌盛。然而,由于当时的战乱,原本应该是一片繁荣的景象变得满目疮痍,人们流离失所,背井离乡。
诗人在此背景下创作了《黄鹤楼》一诗,通过对比历史上黄鹤楼的壮丽景色和现实中的悲惨情景,表达了对战争的愤怒和对和平的渴望。诗句中的“故国江山万里图”既是对历史的回忆,也是对未来的期待。最终,诗人以坚定的信念呼吁人们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敌侵略,保卫家园,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和平而努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