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过故丞相吕汲公坟刹二首 其一

标题包含
过故丞相吕汲公坟刹二首 其一
元祐推谐弼,乾坤岂小康。 曹参尚清浄,萧傅性刚方。 报国无遗恨,兴邦举旧章。 累年公议白,名与日星光。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苏籀"的详细信息。可能是因为这个人物不够知名或者相关信息不足。如果你能提供更多信息,我会尽力帮助你查找。
去完善

译文
元祐推崇辅佐大臣,天地之间哪能算是小安康。 曹参崇尚清静无为,萧傅性格刚毅正直。 为国家尽心尽力无悔恨,振兴国家遵循旧有的规章。 多年来的公众舆论都已证实,他们的名声如同日月之光。
去完善
释义
1. 元祐:北宋时期的年号,共八年(1086-1093),苏轼与王安石均在此期间担任丞相,推动了新法与旧法的交替施行。 2. 推谐弼:这里指吕汲公(吕公著)的丞相职位。 3. 乾坤:天地之意,代指国家和社会。 4. 小康:意指初步的、不完善的安定和繁荣。 5. 曹参:西汉丞相,以清静治国的理念著称。 6. 萧傅:即萧望之,西汉大臣,有刚正之气。 7. 报国无遗恨:表达吕汲公为国家尽心尽力,了无遗憾的意思。 8. 兴邦举旧章:意为恢复国家秩序,重新执行旧的规章制度。 9. 累年公议白:长时间公众的意见得到充分的展现和理解。 10. 日星光:太阳和星辰的光辉,比喻名声显赫。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吕汲公这一历史人物的赞美和缅怀,表达了诗人对政治、历史的看法以及对国家繁荣的期许。 首联以元祐年间(1086-1093)的政治形势为背景,突出吕汲公作为丞相的历史地位,并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诗人认为,尽管有吕汲公这样的贤能之士辅佐,但国家的治理仍有待改善。 颔联通过对比汉代的名臣曹参与萧傅,来评价吕汲公的品质和性格。其中,曹参以清静无为著称,而萧傅则具有刚直不阿的性格。诗人以此暗示吕汲公既具备沉稳的气质,又不失坚定的原则。 颈联描述了吕汲公为国家作出的贡献以及他对于复兴国家的坚持。诗人认为,吕汲公虽然无法消除所有的遗憾,但他始终努力振兴国家,推行以往的治国方略。 尾联表达诗人对吕汲公的高度评价。他认为吕汲公的声誉如同日月星辰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显得璀璨夺目。同时,这也反映出诗人对公正和良知的坚守,以及对国家未来的信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末年,苏轼之孙苏籀以诗人的眼光审视历史,表达出对古人先贤的深深怀念。写下《过故丞相吕汲公坟刹二首 其一》这首诗歌时,正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历经沧桑、亲眼见证了国家兴衰。 这个时期,正值北宋末年的动荡岁月,战乱频繁、政治腐朽,外有辽金之患,内有农民起义。这一特殊时期,吕汲公作为一位忠诚勇敢的政治家,曾担任过丞相一职,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忧国忧民精神深受人们敬仰,然而最终却无力回天,使国家走向衰落。 吕汲公离世后,苏籀眼见民生疾苦,感慨万千,怀着深深的敬爱之情,来到吕汲公的墓前,为他写下这首诗篇。诗中以吕汲公的高尚品质喻为青松翠竹,赞美其坚贞不屈的精神,同时也借此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先贤的哀思。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