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范比部持节广东
羊城使者神仙中,苒苒叱驭凌云踪。
绣袂吾徒强掺执,解手一举南飞鸿。
君侯烜赫标肉谱,文正烈祖忠宣父。
典刑付托呼所钟,经国风规俨如故。
伤时嗟我思古人,遗直茂勋君世嗣。
春秋主盟由范氏,不战屈人从范智。
备尝世故无难易,出入淹回俱掌计。
世推汲偃似长孺,共怀下惠贤展喜。
鸟言夷面吾氓耳,岂弟公清渠自理。
声华本实警蛮貊,锋颖天然加峭利。
转粮遵海爰究度,并按三河应不避。
追车少日便还朝,首出儒林冠循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羊城使者神仙中,冉冉驾驭云间影。
锦绣衣袖握强硬,伸出手来展翅南飞雁。
君侯显赫标榜肉谱,文正刚烈祖宗忠诚宣德。
法典刑罚嘱托呼风唤雨,国家风纪严谨如故。
伤时嗟叹我想念故人,遗直茂盛功勋世代继承。
春秋时期主盟是范氏,不战而屈人之兵出自范子智。
历经世事无难无易,出入宫廷皆在掌控之中。
世人推选汲黯像长孺,共同怀念下惠和贤展喜。
鸟语花香我等平民耳,温和公正自得其乐。
名声光华与实在警示蛮荒,锋锐颖悟自然加添峻峭犀利。
转运粮食依傍海洋探究度量,并驾齐驱三河应对无阻。
追赶上朝的车队不需多日,首先出仕儒林成为循吏之首。
去完善
释义
1. 羊城:广州的别名,来源于古代传说。
2. 使者:指范比部。
3. 神仙:形容范比部的地位高尚。
4. 苒苒:逐渐兴起的意思。
5. 叱驭:驾驭车辆的意思。
6. 凌云踪:指范比部的成就高远。
7. 绣袂:华丽的服饰,这里指范比部的形象。
8. 吾徒:我们这些人。
9. 掺执:牵手的动作,表示亲近。
10. 南飞鸿:向南飞翔的大雁,比喻离开。
11. 君侯:对官员的尊称。
12. 烜赫:名声显赫。
13. 标肉谱:指记载人物事迹的书籍。
14. 文正:宋朝时期的一个谥号。
15. 烈祖:指祖先。
16. 忠宣父:指忠诚而具有影响力的父亲。
17. 典刑:法律制度。
18. 付托:托付责任。
19. 所钟:所拥有的。
20. 经国:治理国家。
21. 风规:风范、规矩。
22. 俨如:好像。
23. 伤时:感慨时事。
24. 嗟我思古人:表达对古人的思念。
25. 遗直:正直的人。
26. 茂勋:功勋卓著。
27. 世嗣:后代子孙。
28. 春秋主盟:指掌握国家大权。
29. 范氏:指范比部家族。
30. 不战屈人:通过谋略而非武力使他人屈服。
31. 范智:智慧。
32. 备尝:亲身经历。
33. 世推:世人推崇。
34. 汲偃:战国时期赵国的贤臣。
35. 长孺:汉朝的一位廉洁官员。
36. 共怀:共同怀念。
37. 下惠:春秋时期的贤者。
38. 展喜:表达敬意。
39. 鸟言夷面:指少数民族的语言和外貌。
40. 吾氓耳:指我们是普通人。
41. 岂弟:安详愉快的样子。
42. 公清:公正清廉。
43. 渠自理:自己管理自己。
44. 声华:声誉与才华。
45. 本实:本质与实际。
46. 警蛮貊:警示边远地区的民族。
47. 锋颖:锐利的锋芒。
48. 天然:天生的才能。
49. 峭利:犀利。
50. 转粮:运送粮食。
51. 遵海:沿着海岸线。
52. 爰究度:探究详细情况。
53. 三河:黄河、长江、淮河。
54. 按:考察。
55. 不避:不畏惧困难。
56. 追车:追赶车辆。
57. 少日:短时间。
58. 便还朝:立即回到朝廷。
59. 首出:首先出现。
60. 儒林:儒家学者。
61. 冠:位居首位。
62. 循吏:遵守法令的官员。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送范比部持节广东”,是作者苏籀在送别友人范比部前往广东担任使者时所作。诗中对范比部的赞誉之情溢于言表,以饱含热情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友人的才情与抱负。
首先,诗人通过“羊城使者神仙中,苒苒叱驭凌云踪”描述了范比部的风采和即将踏上征程的情景。范比部的形象犹如古代的神仙一般,驾驭着骏马驰骋在广东这片土地上。同时,诗人还通过“绣袂吾徒强掺执,解手一举南飞鸿”表达了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之情,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情感。
接下来,诗人以“君侯烜赫标肉谱,文正烈祖忠宣父”赞美了范比部家族的辉煌历史。其中,“肉谱”一词意为宗族谱系,强调了范比部的家族地位显赫;而“文正烈祖忠宣父”则是对其先祖们的赞美之词,凸显了范比部家族世代忠诚、正直的品质。
此外,诗人还用“典刑付托呼所钟,经国风规俨如故”表达了对范比部寄予厚望。诗人认为,范比部具有典章制度方面的修养和才能,能够治理好国家,使国家之风规得以延续。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范比部的赞美以及对他政绩的期待,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高度认可。他以“春秋主盟由范氏,不战屈人从范智”充分肯定了范比部的智慧和谋略;又以“备尝世故无难易,出入淹回俱掌计”赞扬他具备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处理政务的能力。
最后,诗人以“转粮遵海爰究度,并按三河应不避。追车少日便还朝,首出儒林冠循吏”表达了对范比部顺利完成使命的期望。诗人相信,范比部一定能够成功地平定广东,整顿地方,最终成为一位功绩卓著的地方官,为国家和百姓作出贡献。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范比部的赞美和对他的期许,展现了一位才德兼备的地方官员形象。诗人在此基础上,将个人情感和国家前途相结合,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关怀和爱国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范比部持节广东》是宋代诗人苏籀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北宋王朝正处于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阶段,而范比部的任命则为国家的政治事务增添了新的一笔。范比部即将赴任的广东地区,当时地处偏远,条件艰苦,但与此同时,广东地区的海外贸易已经逐渐兴起,成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在诗人的朋友范比部赴任之际,苏籀以这首诗歌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和祝福。他衷心希望范比部能够顺利执行任务,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和范比部之间的友谊,还反映了北宋时期国家对外交流的发展以及官员们对国家利益的忠诚担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