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环碧亭

标题包含
题环碧亭
十里涟漪陆瑁湖,一亭幽绝重先居。 云根数朵排青闼,泉沫双流溅绿裾。 竹锁断桥飞雁鹜,荷侵凉槛荫龟鱼。 洛园还许人同乐,时向林间望小车。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石(1802年-1855年),原名李秉礼,字贞吾,号顽白,又号星舫,江苏昆山人。清朝官员、学者、诗人。 李石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举人,历任内阁中书、国子监学正等...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广袤的陆瑁湖边荡漾着绵延十里的水波,那一栋雅致的小亭子依然是我的最爱。青石台阶旁几朵浮云悠然漂浮,清澈的泉水从两侧倾泻而下。翠绿的荷叶覆盖了断桥,而大雁和野鸭在碧绿的池塘上飞翔;凉亭边,荷花蔓延,荫庇着池中的龟鱼。或许某天,我可以邀请朋友一起共享这片美丽的洛园,或者不时地隐身在林中,静静地观看那一辆辆驶过的小车。
去完善
释义
1. 涟漪:水面微波泛起的水纹。 2. 陆瑁湖:历史上可能存在的湖泊名称,具体意义需根据上下文进一步考证。 3. 亭:这里指环碧亭。 4. 幽绝:幽静至极。 5. 重先居:可能指的是古人在亭中留下的痕迹或故事。 6. 云根:地下的泉源。 7. 青闼:这里指青苔覆盖的台阶。 8. 泉沫:喷泉产生的水花。 9. 绿裾:绿色的荷叶。 10. 竹锁断桥:竹林掩盖住了断桥。 11. 雁鹜:大雁与野鸭。 12. 荷侵凉槛:荷花生长覆盖了清凉的栏杆。 13. 龟鱼:乌龟和鱼。 14. 洛园:此处为洛阳园林的代称。 15. 林间望小车:在树林之间看到小车行驶。
去完善
赏析
《题环碧亭》是南宋诗人李石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诗人在环碧亭中观览四周美景,用生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宁静优美的画卷。这首诗的结构严谨,语言精炼,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首联“十里涟漪陆瑁湖,一亭幽绝重先居”,通过对比的手法突显环碧亭的独特之处。陆瑁湖的广阔水域与环碧亭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凸显了环碧亭的清幽。此处“重先居”的描述暗示着环碧亭的历史悠久,彰显了诗人对历史悠久的赞美。 颔联“云根数朵排青闼,泉沫双流溅绿裾”,描绘了环碧亭周边的壮丽景色。云根、青闼等词语渲染出浓郁的山水画氛围,而泉沫双流则表现出自然水声的美妙。这两句诗将山水与人文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流露出诗人的才情与豪情。 颈联“竹锁断桥飞雁鹜,荷侵凉槛荫龟鱼”,通过对竹桥、荷花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环碧亭周边环境的清幽雅致。这些诗句色彩丰富,形象生动,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同时,这一联的写景视角由远及近,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尾联“洛园还许人同乐,时向林间望小车”,诗人以洛阳名园为例,表达了对环碧亭的美好愿望。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欣赏这里的景致,共同分享这宁静美好的时光。诗人借观察林间小车来表达此意,颇具匠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环碧亭》是宋朝诗人李石创作的一首描绘江南水乡景色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李石正担任南宋台州府的知府。台州位于浙江沿海地区,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和创作。身为知府的李石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有着深刻的了解,这也为他创作描绘江南水乡景色的诗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繁荣时期,特别是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使得科举制度更加完善,文人士子们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投身于文学创作,抒发自己的情感和理想。李石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歌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在这首《题环碧亭》中,李石通过对环碧亭周围的景色描绘,表达了他对江南水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亭子周围的绿树、碧水、莲花等自然景观,以及小桥、垂柳等人文景观,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传达出自己身处盛世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