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

标题包含
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
粉细越笋芽,野煎寒溪滨。 恐乖灵草性,触事皆手亲。 敲石取鲜火,撇泉避腥鳞。 荧荧爨风铛,拾得坠巢薪。 洁色既爽别,浮氲亦慇懃。 以兹委曲静,求得正味真。 宛如摘山时,自歠指下春。 湘瓷泛轻花,涤尽昏渴神。 此游惬醒趣,可以话高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刘言史,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言史,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 刘言史是唐玄宗时期的一位才子,他的诗才横溢,但一生并未得到朝廷的重用。据《全唐诗》记载,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及第。后来,他游...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细腻的竹笋嫩芽,在寒冷的溪边烹煮。 担心违背了香草的本性,事事都亲手去处理。 用石头敲击出新鲜的火种,撇开水源避开鱼鳞般的腥味。 燃烧的风铃发出微弱的光芒,捡起掉落的柴火。 清洁的颜色让人眼前一亮,热气腾腾也显得诚挚。 以此方式来求得宁静,体验真正的美味。 就像在山间采摘时,自己品尝着春天的味道。 用湘瓷盛放清淡的花茶,洗涤着昏沉口渴的灵魂。 这样的游历令人感到清醒的乐趣,可以与高尚的人畅谈。
去完善
释义
【粉细越笋芽】越:指今浙江绍兴一带。笋芽:竹笋初生的地方。 【野煎寒溪滨】 煎:煮;溪滨:溪边。 【恐乖灵草性】乖:违背;灵草:对茶的尊称。 【触事皆手亲】 手亲:亲手操作。 【敲石取鲜火】 敲石:击石取火;鲜火:新火。 【撇泉避腥鳞】 撇泉:指煎茶时撇去表面的杂质;腥鳞:指茶叶上的杂质。 【荧荧爨风铛】 荧荧:光明的样子;爨风铛:煎茶的风炉。 【拾得坠巢薪】 坠巢薪:掉在茶具旁的柴火。 【洁色既爽别】 爽别:清洁明亮。 【浮氲亦慇懃】 浮氲:茶汤的蒸气;慇懃:热情周到。 【以兹委曲静】 以兹:因此;委曲静:宁静的氛围。 【求得正味真】 正味真:真正的美味。 【宛如摘山时】 摘山:采茶;时:时机。 【湘瓷泛轻花】 湘瓷:湖南产的瓷器;泛轻花:表示茶杯上的花纹很浅。 【涤尽昏渴神】 涤尽:完全消除;昏渴神:指疲劳、口渴的状态。 【此游惬醒趣】 惬:满足;醒趣:清醒的状态。 【可以话高人】 高人:品德高尚的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描绘了野外煎茶的情景。诗人以其细腻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煎茶的过程。从选材、取火、烹煮到品尝,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诗意和雅致。诗中的“粉细越笋芽,野煎寒溪滨”一句,形象地描述了茶叶的品质和煎茶的地点;而“洁色既爽别,浮氲亦慇懃”则传达了茶汤的美感和品茗的愉悦。整首诗既有实景的描绘,又有心境的传达,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热爱和对品茶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唐德宗时期,即公元780-805年。这一时期正处于唐代中期,国家政治较为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是文学艺术的繁荣期。在诗歌方面,以白居易、孟郊等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达到高峰。 刘言史是唐德宗时期的诗人,他的生活经历坎坷,曾屡试不第,未能进入仕途。然而他乐观开朗,善于结交文人士子,并与他们共同品茗论诗,生活充满了艺术气息。这首诗即是他在洛北野泉上与友人孟郊一同煎茶品茗时的即兴之作。 在与孟郊的交往过程中,二人相互切磋诗艺,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他们的诗歌作品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责任感,展现了文人墨客之间深厚的友谊。在这首诗中,刘言史借品茶之事表达了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唐朝中期社会对文人雅士品味的追求和赞赏。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