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望
城上高楼出女墙,遥看初日尚苍凉。
松边淅沥风成响,草际晶荧露有光。
乐岁共歌羊考牧,新春不与雁还乡。
圣时愿报收舆地,快自襄阳下洛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城楼高出女儿墙,远远望去朝阳带着些许凉意。松树边上因风而滴水声不断,草丛中露珠闪耀着光芒。丰收之年共同欢唱牧羊曲,新年却不与归雁一同回乡。希望这太平盛世能早日收复失地,从襄阳顺利抵达洛阳。
去完善
释义
1. 女墙:古代建筑在城墙上的垛墙,上有孔洞供瞭望或射击用。
2. 苍凉:这里形容初升的太阳略带寒冷的氛围。
3. 淅沥:象声词,形容风声吹拂树叶发出的声响。
4. 晶荧:闪烁发光的样子。
5. 羊考牧:出自《诗经·周颂·我将》“日居月诸,胡考而微。”,是诗人描绘的太平景象之一。
6. 与雁还乡:意为雁南飞又北回的候鸟现象。这里是说春天已经来临,大雁并未如往年一样开始北上,可能是因为气候温暖所致。
7. 圣时:指政治清明的时代。
8. 收舆地:国家治理得好的地方。
9. 襄阳: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地处汉水中游平原,历史上为军事重镇。
10. 洛阳: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曾是东周、东汉、曹魏等朝代的都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去完善
赏析
《晓望》是南宋诗人晁公溯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清晨登上城墙,眺望远方,欣赏大自然的美景。通过对初日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关注和忧虑。接下来,诗人通过风声、露光等景象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比乐岁和新春的景象,表达了对自己未能回乡的无奈。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希望能为国家尽力的愿望,以及希望早日回到家乡的心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晓望》是南宋诗人晁公溯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宋孝宗时期(1163-1189年)。这个时期,南宋政权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诗歌创作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晁公溯,字子西,他的父亲晁迥曾官至参知政事,但晁公溯的仕宦生涯并不顺利,曾多次被贬谪。这种人生经历使得他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同时也给他的诗歌创作带来了丰富的人生体验。
在《晓望》这首诗中,晁公溯通过对清晨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中的“江风吹浪去无声,云树连天望眼晴”等句,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在遥远的地方对故乡的眷恋。这种情感与当时南宋社会的离乱背景密切相关,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个人身世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