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峨嵋山作
普贤大开士,神足靡不周。
世人妄指此,象驭昔所留。
愿观百亿身,奔走数十州。
见者喜称快,不见默怀羞。
纷纷相矜夸,隠晦盖有由。
正如官肆赦,尽出系中囚。
岂其得预闻,皆可除愆尤。
一方每惊动,千乘时往游。
返为斯民劳,实贻开士忧。
我师寒山子,丰干非同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普贤大士,神力无边界。
世间愚人误解此,误以为昔日遗留之形象。
期望瞻仰亿兆化身,走遍数千里。
眼见之人欢喜称赞,未见者心默惭愧。
众人皆炫耀,却掩盖了真实原因。
恰如官方宣布赦免,释放所有囚犯。
难道他们真的了解实情?消除一切罪恶。
每当一片地区骚动,众多车辆频繁往来。
实际上却在劳烦百姓,令大德之人忧虑。
我的老师寒山子,与丰干不同道。
去完善
释义
1. 普贤:佛教四大菩萨之一,象征理德、行德。
2. 大开士:大菩萨,这里指普贤菩萨。
3. 神足:又称“游行无碍”或“随心自在”,即能随心所欲地到达任何地方。
4. 周:遍及。
5. 象驭:佛教传说普贤以大象为座驾,故称“象驭”。
6. 百亿身:指化身佛无数。
7. 奔走数十州:指菩萨在数十州传播教法。
8. 称快:称颂欢喜。
9. 默怀羞:沉默内心感到羞愧。
10. 矜夸:自夸。
11. 隐晦:犹隐瞒,隐藏。
12. 官肆赦:官方宣布赦免罪犯。
13. 尽出系中囚:全部释放监狱中的犯人。
14. 预闻:预知,预先得知。
15. 除愆尤:消除罪过和冤屈。
16. 千乘:一千辆车,泛指众多车辆。
17. 游:游玩,游览。
18. 返为斯民劳:指百姓因信佛反而变得劳累。
19. 开士忧:菩萨的忧虑。
20. 寒山子:唐代诗僧,与丰干并称“蜀中二圣”。
21. 丰干:唐朝诗僧,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22. 同流:合流,混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峨眉山景色的赞美和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诗中的“普贤大开士”指的是普贤菩萨,他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象征着真理和修行。诗人描述了普贤菩萨的神通广大,无所不能,他以慈悲为怀,度化众生。同时,诗人也讽刺了那些盲目追求表象的人,他们只看到了普贤菩萨留下的形象,却没有领悟到菩萨的真谛。
接下来,诗人通过比喻表达了人们对菩萨的敬仰之情。他把看到菩萨形象的众生比作数十州的百姓,把菩萨的形象比作被赦免的囚犯。这些形象都表达了人们对菩萨的崇拜和感激之情。
然而,诗人也指出,这种盲目追求的现象是有原因的。正如官员在赦免囚犯时,所有的囚犯都会欢呼雀跃一样,人们看到菩萨形象时也表现得非常激动。这种现象反映了人们的无知和浅薄。
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他认为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内心的觉悟。他赞美寒山子和丰干这样的高僧,他们不受世俗的束缚,始终保持清净的心性。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峨眉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世俗追求的批判。诗人通过对普贤菩萨的赞美,揭示了修行的真谛,引导人们关注内心的觉悟,而非外在的形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望峨嵋山作》是南宋诗人晁公溯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84年,即南宋孝宗淳熙年间。
在这一年里,晁公溯正处于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之前,他已经历了北宋末年的战乱和南渡,目睹了国家的衰落和社会的动荡。在南渡后的几十年里,他一直努力寻求报国的机会,但始终未能实现抱负。此时的他,已是花甲之年,尽管心中仍怀有壮志,但现实中的挫折和岁月的无情让他倍感无奈。
在南宋淳熙年间,国家虽然相对安定,但由于政治腐败、军事衰弱等原因,社会矛盾依然十分尖锐。皇帝宋孝宗虽有振兴国家的雄心壮志,但在实际执政过程中却受到各种势力的制约,难以有所作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像晁公溯这样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只能将自己的理想寄托于山水之间,以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忧国忧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