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飞云楼

标题包含
飞云楼
亭前一望水东流,更有雄楼在上头。 燕子飞来春漠漠,鸱夷仙去水悠悠。 神交故国三千里,目断中原四百州。 日暮片云栖古树,昔人留与后人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迈,字功甫,号臞轩,徽州休宁(今安徽休宁县)人。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 王迈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年轻时曾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拓宽了视...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站在亭前,放眼望去,只见流水滔滔向东流去;一座壮丽的楼台屹立在水边。春光里,燕子翩翩起舞;传说中的鸱夷仙人已乘仙鹤离去,留下的只有那一江悠悠之水。思绪飘向三千里的故乡,眼中却只能看见四周的四百个州郡。夜幕降临,一片浮云停留在古老的树梢上,那是古人留给后代的无尽忧虑。
去完善
释义
1. 东流:向东流动的水,这里指长江。 2. 雄楼:指飞云楼,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区北面的琵琶洲上。 3. 燕子:一种候鸟,春天飞来,秋天飞走,象征着季节的更替。 4. 漠漠:广大的样子,形容春天的景象。 5. 鸱夷:传说中的水仙,这里用来比喻离开的人。 6. 中原:中国的中部地区,这里指整个中国。 7. 四百州: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这里泛指各个地方。 8. 日暮: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形容傍晚时分。 9. 片云:一片云彩,形容云彩的形状。 10. 昔人:过去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去完善
赏析
《飞云楼》是南宋诗人王迈创作的一首描绘楼台景色的诗作。诗中,作者以飞云楼为中心,通过对周边景色和氛围的描绘,展现了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感伤。 首联“亭前一望水东流,更有雄楼在上头”,写出飞云楼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水流不息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而雄楼耸立则代表着历史的积淀。 颔联“燕子飞来春漠漠,鸱夷仙去水悠悠”,以燕子和鸱夷(指范蠡)这两个形象分别代表春天的来临和历史的离去。燕子归巢寓示着季节的更迭,而鸱夷仙去的传说则暗示了时间的无常和历史的沧桑。 颈联“神交故国三千里,目断中原四百州”,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国家的眷恋之情。虽然与故国相隔遥远,但情感上的联系却十分紧密;眺望中原大地,景象壮观而辽阔,这也反映了作者胸怀壮志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尾联“日暮片云栖古树,昔人留与后人愁”,描述了夕阳西下时分,天空中的云朵在古树枝头栖息的景象。这一景象寓意着历史的长河,而“昔人留与后人愁”则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后代的忧虑。整首诗以飞云楼为线索,将自然景观、历史传说和家国情怀融为一体,给人以深刻的心灵触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飞云楼》是南宋诗人王迈的一首描绘登楼观景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可以确定在南渡之后,即公元1127年以后。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南宋初期,金兵入侵,山河破碎,民生疾苦。 王迈作为南宋的一位文人官员,一生经历曲折。他曾担任临安府司户参军、福建安抚使等职。在任期间,他密切关注民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提倡改革,然而他的主张并未被采纳。在宦海沉浮数年后,王迈辞官回乡,过上了隐逸的生活。 在南宋初年,朝廷偏安江南,民生疾苦,外患严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迈对国家的命运和民众的生活深感忧虑。他游历名山大川,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这首《飞云楼》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诗人以飞云楼为切入点,通过对登楼观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间疾苦的同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