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里中蚕饥不肯食山桑成长句
往年蚕老苦乏食,采遍山桑无处觅。
救饥恨不到口头,略无拣择和枝吃。
今年叶亦未为荒,稍罗粉米寻山桑。
掉头不肯吃,大似向来藜藿肠。
山中连遭岁事恶,饿羸颠倒填沟壑。
草根拔尽不能充,往往珍羞视藜藿。
屈指于今能几时,日前仅饱非有余。
问着只要青秆米,薄贱粟麦如沙泥。
马鸣不应也时样,学尔愚氓恶情状。
天公嗔尔警尔深,饱时忘却饥时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去年蚕茧丰收却苦于食物短缺,踏遍山野都找不到桑叶。
拯救饥饿之心无法抚慰口干舌燥,稍微挑拣一点桑叶就吞下。
今年的叶子并未荒芜,稍微筛选一些山桑寻找米粮。
转头就不愿意吃了,这和以前只吃野菜的肠胃一样。
山里连续遭受年成不佳,瘦弱不堪的人们倒卧在沟渠之中。
草根被挖光也不能果腹,往往把珍贵的食物视为野菜。
掰着手指头计算到今天还能活多久,前几天吃饱饭就已经很不错了。
随便问一下,只要那青青的稻米就好,便宜的麦子就像沙泥。
马的嘶鸣不应成为平时的常态,学习你们这些愚蠢的人厌恶样子。
老天对你的责怪警告深远,饱腹时忘记饥饿时的痛苦。
去完善
释义
1. 里中:乡村。
2. 山桑:植物名,即野桑叶。
3. 藜藿:贫贱的野菜。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闻里中蚕饥不肯食山桑成长句》是宋朝诗人钱时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山村中的蚕灾景象,表现了农民的困苦生活和无奈心情。诗歌以蚕为主题,通过对蚕饥饿不肯吃山桑叶的描绘,反映农民生活的艰辛和生存的困境。同时,作者还对那些饱食终日、不知民生疾苦的人进行了批评,揭示了社会中贫富差距的现实。
首联写往年蚕因缺乏食物而痛苦,村民们漫山遍野地寻找山桑无果,只能将就着吃一些无选择的枝叶。颔联写今年虽然山桑并未荒芜,但蚕却不愿意吃,正如之前食用藜藿那样挑剔。颈联描绘了山中的粮食歉收,人们挨饿营养不良,即使藜藿这样的野菜也变得珍贵。尾联则讽刺那些生活优裕却不理解民间疾苦的人,劝诫他们要珍惜眼前的温饱,因为贫困可能就在一瞬之间降临。
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深刻地反映了农村蚕灾时期的民生艰难,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闻里中蚕饥不肯食山桑成长句》,是由南宋诗人钱时所创作的。钱时是南宋的一位著名文人,其作品主要反映了民间疾苦和百姓生活。
首先,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这首诗歌创作于南宋时期,这是一个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战争和社会动荡,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导致粮食短缺,人民生活困苦。
接下来,我们来看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钱时作为一位关心民生的诗人,他的一生都在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在他的生活中,他曾亲眼目睹了由于战争和动乱导致的农民生活的艰难。因此,当他听说里中的蚕饥饿不肯食山桑时,他便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这首诗。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背景知识。在南宋时期,由于战争的破坏,农业生产的条件严重恶化。农民们在恶劣的环境下,不得不种植一些适应能力较强的作物,如山桑等。然而,由于环境的影响,这些作物的产量并不高,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的生计变得更加困难。
综上所述,这首诗是在南宋时期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诗人在了解了里中蚕饥不肯食山桑的情况后,以诗为载体,表达了他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