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径
草迷三径绿芊芊,可是山翁懒得便。
直自酴醾花去后,不曾行到大门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小草掩映在绿意盎然的三径之间,但山野之人却因为懒散而不愿走动。自从酴醾花凋谢之后,他再也没有踏足家门之前的地方。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治径》:题目,表达了诗人对治理道路的思考。
2. 钱时:作者,南宋时期著名文人。
3. 草迷三径绿芊芊:描述草长得茂盛的场景,“三径”指道路,“绿芊芊”形容草的翠绿茂密。
4. 可:疑问词,表示询问或猜测的意思。
5. 山翁:指居住在山中的人,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或者他的朋友。
6. 懒得便:表达不乐意、不愿意的意思,“懒得”是一种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便”在这里是助词,无实意。
7. 直自:表示自从的意思。
8. 酴醾花去后:指酴醾花凋谢以后,“酴醾”是一种白色的花朵,相传春天开放。
9. 不曾:表示从未、没有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治径》是南宋诗人钱时的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作。这首诗以“治径”为主题,通过对道路的治理和维护,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首句“草迷三径绿芊芊”描述了道路两旁草木繁茂的景象。这里的“草迷三径”意味着道路被杂草掩盖,而“绿芊芊”则形象地描绘出草木的繁茂和生机勃勃。诗人用这一句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田园画卷,为全诗奠定了自然、宁静的氛围。
次句“可是山翁懒得便”通过拟人的手法,将山翁比作懒汉,表现出诗人对山翁生活的调侃。这里的“懒得便”形象地刻画了山翁懒散的形象,传达出诗人对山翁生活的羡慕和向往。
第三句“直自酴醾花去后”描述了诗人自从观赏过酴醾花后的情景。这里的“直自”表示自从,而“酴醾花”则是花期较晚的一种花卉,象征着春天的结束和夏天的来临。这句诗意味着诗人沉浸在春光烂漫的美景中,流连忘返。
最后一句“不曾行到大门前”表现了诗人对家园的热爱和眷恋。这里的“大门前”可以理解为诗人的家门,也可以理解为乡村的大门。诗人用这一句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使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总之,《治径》以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优秀诗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治径》是宋代诗人钱时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87年左右,正值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钱时正处于人生中较为平静的阶段。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但依然坚持求学,博览群书。他性格刚直,为人谦逊,热爱自然,因此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
同时,这个时期正是南宋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时代。金兵南侵,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统治者却无动于衷。在这种背景下,钱时通过对田园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这首《治径》正是这样的作品。诗人以“治径”为题,寓意着治理国家、改善民生的重要性。诗中描绘了农村的自然风光和劳动场景,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敬意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呼吁统治者关注民生,为国家治理贡献力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