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清明书所闻见
早插绿杨簷外去,晚携黄胖杖头归。
富者几家贫者众,年年渐见赏人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早:早上。
绿杨:绿色的柳树。
檐外:屋檐外面。
晚:晚上。
携:携带。
黄胖:一种黄色的颜料。
杖头:手杖的顶端。
富者几家贫者众:意思是富人家庭数量少而贫穷的家庭数量多。
年年:每年。
渐见:逐渐看到。
赏人稀:观赏的人越来越少。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平江清明书所闻见》描绘了清明节期间人们在乡间扫墓、踏青的场景。诗人通过早插绿杨和晚携黄胖的细节描述,生动地展现了村民们忙碌的一天。在这一天中,富者寥寥无几,而贫穷的村民却比比皆是,反映出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年年都有人为生计奔波而无暇欣赏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平江清明书所闻见》是宋代诗人陈藻的一首描绘清明节景象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时期(公元1127年-1279年)。
在这个时代,宋朝的国力逐渐衰弱,内外战争不断,百姓生活困苦。陈藻作为一名文人,对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生活充满了忧虑。他在清明节这一天,来到了平江(今江苏苏州),看到了清明节期间扫墓、踏青的人们,感受到了浓厚的民间风俗气息。然而,他也看到了百姓生活的艰辛,心中充满了感慨。
在诗中,陈藻通过对清明节的景象描绘,表达了他对百姓生活的关心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清明节的民俗风情,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这首诗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反映了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状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