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建剑书所闻见
日夜滩声急,相忘不閙人。
儿孙犹弃水,农圃各文身。
眼出平洋豁,眉逢大雨颦。
谿藏山脇里,遶水每逡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日夜滩声急,相忘不闹人:每天每时每刻河滩上的水流声都显得如此急促,仿佛在提醒我们忘记烦恼和忧虑。
儿孙犹弃水,农圃各文身:我们的子孙后代仍然离不开水的滋养,而农田里的庄稼也在各自的成长过程中记录下了岁月的痕迹。
眼出平洋豁,眉逢大雨颦:放眼望去,宽阔的平原和湖泊展现在眼前,而当大雨来临之时,眉头也不禁皱了起来。
溪藏山胁里,绕水每逡巡:小溪隐藏在山的侧翼之中,每当我沿着溪水行走,心中总会生出一种徘徊不定的感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建剑:位于今福建南平地区,为古代闽北交通要地。
2. 书所闻见:记录所见所闻的诗词。
3. 滩声急:形容水流湍急的声音。
4. 不閙人:“閙”通“闹”,意为打扰,这里是说流水之声并不让人感到烦扰。
5. 儿孙犹弃水:形容当地人们生活与水密切相关,但并非完全依赖水上运输。
6. 文身:这里指农民在田间劳作时的身影。
7. 平洋豁:描述平原开阔的景象。
8. 眉逢大雨颦:形容眉毛因下雨而皱起,表示天气突变。
9. 谿藏山脇里:描述山间小溪隐藏在山侧的情景。
10. 遶水每逡巡:形容沿着溪水行走时不断徘徊观察周围环境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陈藻的一首描绘江南水乡风光的诗歌。首联以“日夜滩声急”写出江水流动的声音昼夜不息,强调江水的湍急,但紧接着又以“相忘不闹人”写出环境的静谧和和谐,表现出作者对这个环境的欣赏。颔联通过描述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展现出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其中“儿孙犹弃水”指的是乡村的孩子们学习游泳的技能,而“农圃各文身”则暗示农民们在田间辛勤劳作。颈联则以“眼出平洋豁”写出站在高处看到开阔的景象,与“眉逢大雨颦”形成对比,表现出气候变化的无常。尾联则描绘了山溪隐藏在山的侧面,环绕着水流不断徘徊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环境的热爱和对自然美景的赞叹。整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风光图,展现了诗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建剑书所闻见》是南宋诗人陈藻的作品,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年)。这一年,陈藻在福建泉州附近的一座古寺度过了一个宁静的夏季。时值南宋中期,政治腐败,战事频发,而陈藻远离纷争,隐逸山林,将所见所闻诉诸笔墨,创作了这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篇。
在这一段时间里,陈藻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际遇。他曾仕宦多年,因不愿同流合污而辞官归隐,后又因战乱避难深山。他一生奔波,晚年才在泉州觅得一处清静之地,过上了一段与世无争的生活。这些经历使他对自然景象有着独特的感悟,也使他笔下的诗歌充满了哲理与人生感悟。
这一时期,南宋政权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金兵南侵,朝廷内部党派斗争激烈,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陈藻选择了隐逸山林,关注民间疾苦,用诗歌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