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宝月三藏大禅师
五峰习圣罢,乾竺化身归。帝子传真印,门人哭宝衣。
一囊穷海没,三藏故园稀。无复天花落,悲风满铁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五峰修炼已结束,菩萨化身回归天宫。皇族传授真经,弟子们痛哭告别宝衣。
失去了一袋在海洋中的经书,剩下的三藏在故乡已很少见到。再也没有天堂的花儿飘落下来,只有悲伤的风吹遍了整个世界。

去完善
释义
1. 五峰:指南华寺五祖。
2. 习圣:在五峰学习佛教经典。
3. 乾竺:古印度的别称。
4. 化身:佛教语,指佛菩萨为救度众生而变现的种种形象。
5. 帝子:皇帝的子女,这里代指皇帝。
6. 传真印:佛法的真谛。
7. 门人:指弟子、门徒。
8. 宝衣:佛教称僧衣为宝衣。
9. 穷海:指远离尘嚣的海洋。
10. 三藏:指精通经、律、论三藏的僧人。
11. 天花:佛教喻指佛说法时的祥瑞景象。
12. 铁围:佛教谓围绕须弥山的七重金、银、琉璃等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哭宝月三藏大禅师》表达了作者对于大师离世深切的哀痛和悲痛之情。“五峰习圣罢,乾竺化身归”描绘了大师一生求法、修行的历程;“帝子传真印,门人哭宝衣”则体现出他的佛学成就及其在弟子心中的地位。“一囊穷海没,三藏故园稀”则用具体的物品象征其功德圆满,但其肉身已去,世间再无“天花落”。结尾“悲风满铁围”更是将悲伤的氛围推向高潮,使人感同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哭宝月三藏大禅师》是晚唐诗人陈陶悼念好友宝月禅师的挽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晚唐时期,即公元847年至907年之间。在这个时期,唐朝的国力逐渐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诗人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
在这个时期,陈陶的人生经历了不少波折。他曾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和僧侣道士,其中包括宝月禅师。宝月禅师是陈陶的好友,他们的友谊深厚,共同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宝月禅师不幸去世,使陈陶悲痛不已,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挽诗。
在晚唐时期,佛教文化盛行,许多文人和僧侣交往密切。他们互相学习,共同探讨人生哲学,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陈陶与宝月禅师的友谊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