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唉!什么时候眼前突然出现这样的房屋,即使只有我的茅屋破败,让我受冻而死也心满意足!

去完善
释义
寒士:贫困的读书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象开篇,描绘了一场狂风骤雨对诗人住所的破坏,通过具体场景刻画出诗人在恶劣环境中的无助与困苦。接着,诗作转向社会现实,描述了孩子们趁机抢夺茅草的情景,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悲哀。随后,诗人将笔触扩展至自身的生活困境,用“布衾多年冷似铁”等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生活的艰辛。最后,诗人从个人遭遇升华到对天下寒士的关怀,表达了希望有广厦庇护天下穷苦读书人的崇高理想。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又有对社会底层人士的深切同情,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古风诗,创作于公元761年。这首诗歌通过描绘自己在风雨飘摇的茅屋中度过一夜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在贫困潦倒的生活环境中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和崇高的理想。
当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的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杜甫虽然出身名门,但在战乱中家道中落,生活陷入困境。他曾担任过官职,但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一生四处漂泊,尝尽了人间的辛酸苦辣。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艰难困苦中,杜甫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关心民生疾苦,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
在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背景,通过对茅屋被风吹破的描述,展现了战乱时期底层民众的苦难生活。同时,诗人又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中,表达了希望国家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这种胸怀天下的精神,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流传千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