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天
绿丝低拂鸳鸯浦。
想桃叶、当时唤渡。
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
倚兰桡、更少驻。
金陵路。
莺吟燕舞。
算潮水、知人最苦。
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
更移舟、向甚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绿丝低拂鸳鸯浦,
想象当年桃叶唤船渡。
春风中,愁目凝望,欲去还留。
倚靠船桨,稍作停留,
金陵古道,莺歌燕舞。
潮水涌动,仿佛在诉说着离愁。
芳草满地,归途难觅,夕阳西下。
此时,将船驶向何方,无人知晓。

去完善
释义
1. 杏花天:曲调名。
2. 绿丝:指柳条。
3. 鸳鸯浦:指水边。
4. 桃叶:指晋代女子杨桃叶,曾在此地唤渡。
5. 春风:比喻时光。
6. 兰桡:指船桨。
7. 少驻:稍作停留。
8. 金陵路:指南京的路。
9. 莺吟燕舞:形容鸟语花香的美景。
10. 潮水:比喻时光流逝。
11. 满汀芳草:形容江南水乡的景色。
12. 日暮:傍晚时分。
13. 更移舟:指换船前行。

去完善
赏析
《杏花天》是姜夔的一首描绘江南水乡美景的诗词。诗中通过对杏花、鸳鸯、桃叶、春风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江南水乡的宁静与美丽。同时,诗人还通过描绘潮水、芳草等自然现象,传达了一种深沉的思乡之情和人生的无奈。
诗的开篇,“绿丝低拂鸳鸯浦”,以绿丝和鸳鸯两个形象的画面,展现了江南水乡的宁静与美丽。绿丝是柳絮,鸳鸯则是水乡的象征,这两个形象的结合,让人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诗意与浪漫。
接下来,“想桃叶、当时唤渡”,诗人通过桃叶这个意象,唤起了人们对过去时光的回忆。桃叶是古代江南水乡的一种植物,它的叶子可以用来唤渡,这个意象让人想起了江南水乡的宁静与美好。
“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这里,诗人通过将愁眼与春风相结合,表达了内心的忧愁与无奈。同时,倚兰桡、更少驻的动作,又展现了一种悠闲与宁静,让人感受到了诗人的矛盾与挣扎。
“金陵路。莺吟燕舞”,这里,诗人通过莺吟燕舞的景象,表达了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与怀念。金陵路是江南水乡的一条道路,莺吟燕舞则是对江南水乡生机勃勃的描绘。
最后,“算潮水、知人最苦。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这里,诗人通过潮水和芳草两个意象,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思乡之情和人生的无奈。潮水是江南水乡的一种自然现象,芳草则是江南水乡的一种景象。诗人通过这两个意象,表达了对自己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无奈。
总的来说,《杏花天》是一首描绘江南水乡美景的诗词,诗人通过对杏花、鸳鸯、桃叶、春风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江南水乡的宁静与美丽。同时,诗人还通过描绘潮水、芳草等自然现象,传达了一种深沉的思乡之情和人生的无奈。这首诗词,既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又传达了诗人的情感,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作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杏花天》是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一首代表作品。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86年左右,正值南宋孝宗时期。在那个时候,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政治腐败,民生疾苦,而北方金国对南宋虎视眈眈,国家局势十分紧张。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浙江杭州人。他一生清贫,但才情横溢,精通音律,擅长诗词歌赋。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失利,未能跻身仕途,这使他深感怀才不遇的愤懑。在这种背景下,姜夔创作了许多抒发个人情感和反映社会现实的词作,如《杏花天》等。
在这首《杏花天》中,姜夔以杏花为引,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用“燕子”、“杏花”等意象,巧妙地传达了南宋时期的民间风情和历史背景,使人们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气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