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中秋宿
鼓绝门方掩,萧条作吏心。
露垂庭际草,萤照竹间禽。
棋罢嫌无月,眠迟听尽碪。
还知未离此,时复更相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敲锣打鼓声刚停,接着大门被关上,孤寂的感觉涌上心头。
在寂静的夜晚,露珠滴落在庭院里的草地上,萤火虫在竹林里飞舞,照亮了小径。
棋子落定之后,总觉得少了点月光,晚睡只为了聆听那无尽的捣衣声。
但知道彼此还没有离开这里,或许还会再次相遇。
去完善
释义
1. 鼓绝:指击鼓报更结束,表示夜深。
2. 萧条:形容寂静冷落的样子。
3. 吏心:指当官的忧虑。
4. 露垂:露水降下。
5. 萤照:萤火虫发出的微光。
6. 竹间禽:竹林间的鸟兽。
7. 棋罢:指下棋结束后。
8. 嫌无月:这里指遗憾没有月光映照。
9. 眠迟:指入睡晚。
10. 碪: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声。
11. 还知:知道。
12. 时复:不时地。
13. 更相寻:相互寻找、探访。
去完善
赏析
《县中秋宿》是一首描绘宁静夜晚的诗,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展现了诗人所经历的生活画面。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富有情感,仿佛在诉说着内心的独白。从“鼓绝门方掩”到“时复更相寻”,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深深的孤独感。而这种孤独,正是古代文人墨客共有的气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县中秋宿》是唐朝诗人姚合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在中秋节的夜晚,作者在县衙中独宿的情景。通过对周围环境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诗创作于公元837年左右,此时姚合正值壮年,担任监察御史一职,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然而,在这个时期,唐王朝已经衰落,政治腐败,民生疾苦。姚合作为一名正直的官员,对现实深感忧虑,但又无力改变现状。
在这个背景下,姚合写下了这首《县中秋宿》。通过描绘县衙中的孤独夜景,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同时,也反映出唐王朝晚期的社会现实和政治氛围。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