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雨晴登楼

标题包含
雨晴登楼
自从南北避胡尘,怀抱衰残不复新。 万里家乡常入梦,一帘风雨最关春。 红疏绿暗能伤客,江静山明却慰人。 老去也知登览倦,闭门僵卧动经旬。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自南北躲避战事以来,我心中疲惫无法复原。 万里之外的家乡常常出现在梦中,梦中的风雨最能触动春意。 红花稀疏绿叶凋零让我感到悲伤,而江水流静青山明朗却能安慰人心。 年老的我也知道登山望远的疲倦,于是闭门静躺,不知不觉已过去十天。
去完善
释义
1. 南北:指南北宋之间。北宋灭亡后,南宋在南方建立,与金国对峙。 2. 胡尘:这里指金国入侵带来的战争。胡,古代汉族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3. 衰残:衰老和疾病。 4. 新:这里指恢复精神。 5. 家乡:指的是诗人的故乡。 6. 一帘风雨:形容细雨。 7. 关春:关联春天,关心春天的事情。 8. 红疏绿暗:描绘春天的景色。疏,稀疏;暗,暗淡。 9. 江静山明:江边宁静,山色明朗。 10. 慰人:让人安慰。 11. 老去:年老。 12. 登览:登高望远。 13. 僵卧:僵硬地躺着。这里比喻诗人疲惫不堪的状态。 14. 动经旬:常常持续整十天。动,经常;经旬,十天左右。
去完善
赏析
《雨晴登楼》是南宋诗人范致虚所作的一首抒怀诗。此诗表现了诗人面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复杂情感,以及渴望解脱现实困境的愿望。 首联“自从南北避胡尘,怀抱衰残不复新”,开篇即点明了诗人被迫离开家园、流亡江南的境况,以及对时局与自身命运的哀叹。诗人将南逃的过程称为“避胡尘”,表达了对北方金兵侵略的不满和忧虑。同时,诗人提到自己的“怀抱衰残不复新”,意味着心中那一份忧国忧民的激情已经黯淡,理想破灭,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颔联“万里家乡常入梦,一帘风雨最关春”,描绘了诗人在梦中回忆故乡的美好,以及在现实中感受到春天到来时的悲伤。尽管诗人无法回到家乡,但那万里之遥的地方仍然时常出现在他的梦境中。而春天的到来,往往伴随着“一帘风雨”,这与诗人内心的悲愁形成了呼应,使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颈联“红疏绿暗能伤客,江静山明却慰人”,诗人以自然景象来传达其内心感受。春天花朵凋谢、绿叶繁茂的景象让诗人感到忧伤;而宁静的江水、明亮的山峰却能给人带来安慰。这一联充分展示出诗人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对人生哲理的独特理解。 尾联“老去也知登览倦,闭门僵卧动经旬”,表达了诗人年老力衰,不愿再参与世事纷争的无奈心境。诗人深知自己已不再年轻,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热衷于游历名山大川,因此选择了闭门僵卧,度过漫长的岁月。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写照,也是当时许多知识分子心态的反映。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雨晴登楼》是南宋诗人范致虚在江南水乡行旅时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56年左右,正值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当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对抗金人,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 范致虚出生在北宋末年,经历了金兵入侵、家国破碎的悲惨景象,所以其诗歌往往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绪。他在江南游历的过程中,目睹了南宋社会的风土人情,感受到了时代的变革与发展,同时也对民生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因此,在他的这首《雨晴登楼》诗中,既表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又抒发了对国运的忧虑以及对民众生活的关心。 这首诗以“雨晴登楼”为题,描绘了作者在雨后初晴之际登上高楼,远眺江南水乡的美好景色。同时,也通过景物描写展现了南宋社会的繁荣景象,以及人民的生活气息。然而,在这美好的背后,作者仍然不忘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众的关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