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
梦笔山前君别我,下沙桥上我思君。
黄昏更过西阳岭,满目青山与白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梦笔山前的分别时,你还挂念着我;当我来到下沙桥时,我却在想着你。夕阳慢慢落下,余晖洒满大地,当我在西阳岭上眺望远方时,满眼都是那一片绿意盎然的青山和悠悠飘过的白云。
去完善
释义
1. 梦笔山:古代文人墨客的聚集地,寓意创作灵感之地。
2. 下沙桥:具体地点不详,可能是一座历史上的著名桥梁。
3. 西阳岭:古代山名,位于某地西边的一座山峰。
去完善
赏析
《留别》一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眷恋之情。首句“梦笔山前君别我”描绘了诗人与朋友在梦笔山前告别的情景,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次句“下沙桥上我思君”则表现了诗人告别朋友后的思念之情,通过“下沙桥”这个地点,将这种情感具体化。
接下来的两句“黄昏更过西阳岭,满目青山与白云”是对离别时自然景色的描述。诗人选择了黄昏时分这一特殊时刻,通过“西阳岭”的意象,强调了时光的流逝和离别的伤感。而“青山与白云”则是诗人眼中所见的自然景观,它们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朋友的牵挂。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在与朋友分别时的复杂情感。诗人以景抒情,使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留别》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杨亿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97年,当时杨亿正在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担任翰林学士,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书。这一年,他接到了调任杭州知州的命令,于是写下了这首抒发离愁别绪的诗篇。
在创作《留别》时,杨亿正处于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一直以才学出众而受到皇帝的重用,担任朝廷的重要职务。然而,这一年他却接到了外调的命令,这意味着他将离开繁华的京城,前往遥远的江南任职。这对杨亿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担心自己无法再得到皇帝的赏识,前途变得渺茫。
与此同时,杨亿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初年,国家刚刚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战乱,社会经济和文化都亟待恢复。在这个时期,北宋政府大力提倡文治,选拔贤能之士担任各级官职,以期振兴国家。杨亿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崭露头角,成为一代才子。然而,他的调任也反映出当时官僚体制的弊端,官员的升迁往往受到政治斗争的影响,导致人才的流失。
在这首《留别》中,杨亿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京城的留恋和对友情的珍视。他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离别的场景,以及自己对未来的期许和担忧。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杨亿卓越的文学才华,同时也反映了北宋初期文人墨客的生活和心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