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
白发千梳昼景暄,乌瓶一啜夜窗寒。庙堂勤苦茅斋静,不见人心是两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白发梳理着书本的美景,鸟儿在瓶中饮水度过寒冷的夜晚。
忙碌的朝廷和寂静的茅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们的心却看不到有任何变化。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白发:指年老或年老者。
2. 千梳:形容梳理头发的次数多。
3. 书景暄:书写时景色明媚温暖。暄,温暖,阳光充足。
4. 鸟瓶:古代一种鸟形瓶子,通常用来装水或酒。
5. 一啜:指稍微喝一点。啜,品尝。
6. 夜窗:夜间的窗户。
7. 庙堂:指朝廷或政府机构。
8. 勤苦:勤劳刻苦。
9. 茅斋:用茅草搭建的小屋,此处指简陋的居所。
10. 不见人心是两般:看不到人们的内心是截然不同的。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在书斋中辛勤耕耘、修身养性的情景。诗中的“白发千梳”和“鸟瓶一啜”形象地展现了老人的辛劳与简朴生活。而在这种艰辛的生活中,老人依然保持内心的宁静与高洁,体现了诗人对于勤奋努力、淡泊名利的赞美。最后一句“不见人心是两般”则暗含了对世态炎凉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人心的无奈与失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白发》是唐代诗人张载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年)。这一年,唐德宗驾崩,皇太子李诵继位为顺宗。在顺宗时期,朝廷政治腐朽,宦官当权,政治斗争激烈。然而,这并未影响到民间的生活,反而使诗人对民生疾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个特殊时期,张载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他只是一个地方官,然而他却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生活。他在任期内,对百姓的生活困苦深有感触,对朝廷的政治腐败感到痛心。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反映民间生活疾苦的诗篇,其中就包括这首《白发》。
在这首诗中,张载通过对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他用“贫病转加”来形容老人的困境,用“京华旧国”来表达对故土的思念,用“白发新簪”来象征国家的衰败。这种深沉的情感,体现了张载作为一个官员的人文关怀和对国家的忠诚。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