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道孚墨竹歌
君不见渭川之阴卧龙横千秋,貌取者谁文湖州。
十年笔意闭黄壤,只今妙手唯杨侯。
杨侯画竹尽真迹,功夺造化令人愁。
满堂回头看下笔,扰扰云烟乱晴日。
大丛纵横高入云,斜风落叶秋纷纷。
小丛欹倾病无力,傍水长根走苍石。
门前车马汗成川,何得阴风动高壁。
杨侯嘻笑辞未工,此意不与丹青同。
粉黛初数无一钱费,酒炙能使千家空。
袜材远寄动盈屋,我子画无由穷。
剡溪寒藤不难致,须君放手为双丛。
须君放手为双丛,与我俱隐南山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您没看到吗?那渭水之畔、蜀山之阴的卧龙正是沉睡千年的千古佳作,那个画出它的人是湖州文人(沈)文与可。
他的画笔在十多年前被封藏地下,如今只有杨州才子杨慎继承了这神乎其技。
杨慎所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他的技艺让大自然都为之逊色。
当他在众人瞩目的眼光下笔落时,墨色的云烟仿佛扰乱了晴日的阳光。
那一丛丛青翠欲滴的竹,直冲云霄;在微风的吹拂下,落叶飘散,犹如秋天里的纷纷白雪。而旁边的小丛竹则显得有些羸弱和弯曲,它倚着水流而生,根系深入青石之中。
门前熙熙攘攘的车马拥挤如河,仿佛有阵阵阴风吹动着那高墙。
但杨慎对此却只是笑着表示还未尽心力,他心中所求并非单纯的绘画技法。
他想要的画作并不需要花费一文钱,仅凭美酒佳肴就能让人家中空空如也。甚至只需要远方的几根竹子作为原材料,就可以满屋皆画。
让我们的孩子去学习这幅画吧,让他们不会陷入贫穷之中。
剡溪边的寒藤并不难寻,只要我们愿意放手去追寻,就一定能够找到双丛的画法。
只要我们愿意放手去追寻,我们就可以一起归隐于南山之下,远离尘世的喧嚣。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渭川之阴:指渭河以北的竹林之地。
2. 文湖州:指宋代画家文同,曾任湖州知州,以画竹著称。
3. 黄壤:土地,这里指泥土或地下。
4. 杨侯:指杨道孚,宋代著名画家。
5. 造化:自然界或自然环境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6. 扰扰云烟:形容杂乱的云雾。
7. 大丛:指较大的竹子丛。
8. 小丛:指较小的竹子丛。
9. 欹倾:倾斜,歪斜。
10. 车马:指来访的人与马。
11. 粉黛:指画作中的美女形象。
12. 酒炙:美酒佳肴。
13. 袜材:指绘画所用的材料。
14. 剡溪:水名,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境内。
15. 寒藤:指质地较硬的藤条。
16. 双丛:指两株竹子。
去完善
赏析
《杨道孚墨竹歌》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杨道孚的墨竹画作,通过丰富的意象描绘出画作中的生动景象。开篇提到渭川之阴的卧龙横千秋和文湖州,表达了杨道孚的画作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诗中提到“大丛纵横高入云,斜风落叶秋纷纷”,形象地描绘出了杨道孚笔下的墨竹景象,体现出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
诗人借“粉黛初数无一钱费,酒炙能使千家空”这一句,展示了杨道孚画作的艺术魅力,使得观赏者们为之倾倒。而“袜材远寄动盈屋,我子画无由穷”一句则表明,虽然画家本人谦虚地说自己的画作尚未达到极致,但人们却被其深深吸引。诗人最后祝愿画家能继续创作出更多佳作,与他一同归隐南山。整首诗以深情、婉约的文字表达了对杨道孚墨竹画的赞誉与钦佩。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杨道孚墨竹歌》是宋代诗人吕本中所作的一首描绘墨竹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末期,当时吕本中处于他人生中最为困厄的时期。他在政治上不受重用,多次被贬谪,甚至一度入狱。
在这样的背景下,吕本中将他对竹子的理解和对画家杨道孚的敬意融入到这首诗中。在诗中,吕本中以墨竹的坚韧不屈和卓然独立的形象象征着他自己的品质和信念。
同时,这个时期正值宋朝内忧外患之时,朝廷腐败无能,政治黑暗,民众疾苦。这也为吕本中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时代背景。在这首《杨道孚墨竹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民间疾苦的关切,以及他试图以墨竹之美来唤醒世人内心的高尚情操和坚定意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