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行暮归
吟罢归来兴欲狂,重城半掩傍昏黄。
钟声遥动山灵答,月魄未高人影长。
竹叶浅斟杯量窄,梅花满插帽簷香。
不妨竟日酬心赏,才到明朝事又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吟诵完诗赋回到家中,心中欣喜若狂,此时正是黄昏时分,城市的一半已经被夜幕笼罩。远远传来的钟声在山间回荡,月亮还没有升起,但人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拉得很长。桌上的酒杯里斟满了竹叶青,品一口让人陶醉;帽子上插满了梅花,散发出醉人的香气。尽兴地欣赏这一切吧,因为到了明天又会开始忙碌的生活。
去完善
释义
1. 重城:指多层的城墙或城市。这里是说临近傍晚时,城市的城门已经半掩。
2. 昏黄:指黄昏时分。
3. 钟声:指寺庙的钟声。
4. 山灵答:听到钟声的山间精灵在回应。
5. 月魄:月光。
6. 人影长:影子随着月亮的出现变长。
7. 竹叶浅斟:用竹叶制作的酒。
8. 杯量窄:形容酒杯容量小。
9. 帽簷香:插在帽子上的梅花香气四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傍晚时分诗人郊游返回为情境,描绘了诗人在自然与城市的交融中感受到的愉悦、宁静与轻松。诗人通过对周围环境的细致观察和感受,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下面是对每句诗句的简要赏析:
1. 吟罢归来兴欲狂:这句描述了诗人完成一次愉快的郊游后归来的情景。“兴欲狂”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通过这次的郊游活动,他不仅得到了身心上的放松,还激发了内心的激情。
2. 重城半掩傍昏黄:这句描述了诗人从郊外回到城市的过程。“重城”指城市的高墙深巷,暗示诗人已从郊外的自然景致转换到了城市的繁华景象。“半掩傍昏黄”刻画了城市的傍晚时分,夕阳即将落下,城市渐渐安静下来的画面。
3. 钟声遥动山灵答: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敬意。诗人听见远处的钟声回荡在山水之间,似乎山中精灵也在回应着这悠扬的钟声,表达了对大自然神秘力量的赞美。
4. 月魄未高人影长:这句描绘了诗人归途中的景象。“月魄未高”意指月亮尚未升得很高,天色尚暗。“人影长”既照应了夜色渐浓的环境,又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悠长的身影,传达出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
5. 竹叶浅斟杯量窄:这句写诗人品味美酒的场景。诗人以竹叶制成的酒杯品酒,用“浅斟”表达饮酒的节制,体现了诗人的谦逊品质。
6. 梅花满插帽簷香:这句传达了诗人在梅花盛开的季节中所获得的愉悦体验。诗人将梅花插在帽子边沿,香气扑鼻而来,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留恋。
7. 不妨竟日酬心赏:这句表现出诗人对生活享受的态度。诗人认为在繁忙的生活中抽出时间尽情欣赏大自然的美好是非常值得的,这也反映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8. 才到明朝事又忙:这句为全诗收尾,诗人以略带感慨的笔触勾勒出现实生活的忙碌节奏。即使刚刚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时光,明天又将开始忙碌的生活,流露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与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郊行暮归》是南宋诗人胡仲参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1127-1279年)。
在南宋时期,政治氛围相对较为压抑。北宋灭亡后,南宋偏安江南一隅,虽然经济、文化发展繁荣,但在政治上受到金朝的压迫,国家始终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在这种背景下,文人墨客们多关注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胡仲参生活在这一时期,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担任过地方官吏。作为一名关心民生疾苦的文人,胡仲参在诗作中表达了自己对民众生活的关注和同情。在这首诗中,他以“暮归”为主题,描绘了郊外行人的疲惫身影,反映了当时百姓的艰辛生活。
此外,南宋时期的文学风格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和以陆游为代表的婉约派为主。胡仲参的诗作受婉约派影响较大,注重形式美和音韵和谐,擅长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