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飞桥
巨木架长虹,横跨惊湍上。
有如排世难,出力贵用壮。
行人知宝地,非此欲何向。
因怀济川功,作诗镵绝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参天大树支撑着天空,横跨在激流之上。
就像对抗世界的困难,发挥力量需要勇气和魄力。
行人知道这是风水宝地,没有它不知道应该走向何方。
因此回想起那拯救河流的伟大功绩,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来铭记这一奇观。
去完善
释义
1. 双飞桥:古代著名的桥梁之一。
2. 冯时行:南宋时期的文学家。
3. 巨木:指用作桥梁的木料。
4. 架长虹:形容桥梁的壮丽景象。
5. 横跨:指桥梁跨越河流的方式。
6. 惊湍:水流湍急的景象。
7. 有如:用来比喻的意思。
8. 排世难: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9. 用壮:用尽力气。
10. 宝地:指重要的地点或地方。
11. 非此:不是这个地方。
12. 欲何向:想要去哪里。
13. 因怀:因为怀念。
14. 济川功:渡河的功效,这里指的是桥梁的作用。
15. 作诗镵绝嶂:刻在陡峭的山崖上的诗句。
去完善
赏析
《双飞桥》是宋代诗人冯时行的一首描绘桥梁的诗。首句以“巨木架长虹”比喻桥梁的壮观景象,“横跨惊湍上”则表现出桥梁跨越汹涌河水的勇气与魄力。接下来两句“有如排世难,出力贵用壮”则以世人面临困境、勇往直前的形象,暗喻修建桥梁的艰巨任务和不懈努力。
诗人观察入微,洞察人心,他以“行人知宝地,非此欲何向”巧妙地描述了过桥人对这座桥梁的珍视与依赖。最后两句“因怀济川功,作诗镵绝嶂”表达了对修建桥梁功臣们的敬意,他们犹如古代大禹治水般心怀百姓,造福社会。
整首诗通过描绘双飞桥的形象,展示了人类的智慧、勇气和担当,既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精英的敬仰之情,也蕴含了对整个社会的关爱之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双飞桥》是南宋诗人冯时行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这首词创作于南宋高宗时期,正值国家动荡、战乱频繁的背景下。冯时行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曾担任过太常博士、尚书郎等官职,后来因反对秦桧投降政策而被罢官流放。在这段人生经历中,他深刻地感受到了国家的苦难和人民的疾苦,这也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来源。
在南宋高宗时期,金兵南侵,中原沦陷,朝廷内部主战派和主和派斗争激烈。冯时行作为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主张坚决抵抗外敌入侵,维护国家尊严。然而,他的这一立场却遭到了秦桧等人的排挤和打压。在这一时期,冯时行不仅在政治上一再受挫,还饱受流离失所之苦。
尽管如此,冯时行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他在流放期间,仍然关心国家命运,关注民生疾苦,用自己的诗歌作品反映现实,抒发爱国情怀。这首《双飞桥》正是他在这个时期创作的一首歌颂忠贞爱情的佳作。通过对双飞桥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忠诚、对爱情执着的信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