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王通判五首 其三
留槎阁外记前回,龟伴高斋今再来。
试问剑州余父老,棠阴勿剪又栽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留槎阁之外,回忆起上次的事,陪伴在我身边的乌龟再次来到高斋。
请问剑州的父老乡亲,请勿再修剪棠阴树,让它继续生长。
去完善
释义
"留槎阁外": 此处的"槎"为木筏的意思,"留槎阁外"是指出在陆地上。这里借指留槎阁所在的地方,即四川。
"龟伴高斋": "龟"指神龟,"高斋"则是职位较高的官员的住处。这里是说以神龟为伴,象征吉祥。
"剑州": 地名,今四川省南部一带。
"棠阴勿剪又栽培": "棠阴"指的是古代的典章制度,这里的意思是希望剑州的百姓能够受益于该地长官,享受到良好的治理。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寿王通判五首 其三》,是吴势卿为庆贺王通判的生日而作。诗的前两句“留槎阁外记前回,龟伴高斋今再来”描绘了在留槎阁外的回忆,以及乌龟陪伴在高斋的情景,寓意着岁月的流转和对友人的怀念。后两句“试问剑州余父老,棠阴勿剪又栽培”则表达了对王通判治理剑州的肯定和赞美,希望他能继续为民造福,使剑州繁荣昌盛。这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祝福和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寿王通判五首 其三》是南宋词人吴势卿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歌作于公元12世纪左右,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宋金对峙的时期,北宋灭亡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虽然内部矛盾重重,但在文人墨客之间仍然保持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吴势卿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科举之路并不顺利。他曾在太学攻读,但屡试不第,未能跻身士大夫阶层。尽管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守信念,以诗词抒发胸臆,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卓越的文学才华。
在吴势卿所处的时代,由于战争和政治斗争的影响,社会矛盾尖锐,民生疾苦。尽管如此,许多文人墨客依然怀揣着恢复中原、重整河山的理想。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吴势卿的诗歌既展现了个人坎坷的命运,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寄托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和对未来的期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