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后山镇水月奇观阁
厌逐京华辇路尘,归来杰阁敞虚明。
斜阳两岸暮山紫,明月一天秋水横。
芳草尽头黄犊乐,芦花深处白鸥声。
是中不仗诗模写,一片丹青可得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厌恶追名逐利的车马喧闹,回到华丽的楼阁享受宁静。
傍晚时分,夕阳映照两岸山脉和紫色的天幕,月色下,水面泛起波光粼粼。
芳草尽头,牧童欢快地放牛,芦花丛中,白鸥自由自在地啼鸣。
这种美景无需用诗歌描绘,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眼前。
去完善
释义
1. 京华:指京城,这里代指繁华之地。
2. 辇路:皇帝的车驾行进的道路,也泛指大路。
3. 杰阁:高大的楼阁,这里指的是后山镇水月奇观阁。
4. 虚明:指空明的月光。
5. 斜阳:傍晚的太阳。
6. 暮山:黄昏时的山峰。
7. 明月:明亮的月亮。
8. 秋水:秋天的河水,这里指江水。
9. 黄犊:黄色的牛犊,这里指悠闲的耕牛。
10. 芦花:芦苇的花絮,这里指芦花丛生的景象。
11. 白鸥:白色的海鸥,这里指海鸥的叫声。
12. 是中:这个地方。
13. 诗模写:用诗歌来描绘。
14. 丹青:绘画艺术,这里指美丽的风景。
去完善
赏析
《咏后山镇水月奇观阁》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厌倦繁华的京城生活,选择归隐山林的场景。首联表明诗人已经抛弃了京城的车马喧嚣,选择了山清水秀的隐居生活。接下来的颔联和颈联分别描绘了黄昏时分的山水景色:夕阳映照下的山脉显得紫气缭绕,明亮的月光洒在平静的水面上,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而尾联则通过对比现实与画作的美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风光的热爱与赞美。整首诗以诗人的视角展现了后山镇水月奇观阁的美景,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后山镇水月奇观阁》是南宋诗人吴势卿的一首描绘山水景色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65年左右,正值宋金对峙时期。此时,南宋朝廷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乱之后,已经逐渐稳定下来,但北方领土的大部分仍被金国占领。在这个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开始关注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以此来抒发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吴势卿,原名吴泳,字叔永,四川崇庆(今四川崇州)人。他在年轻时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但因家族背景原因,仕途并不顺利。在金兵南侵期间,他曾积极参于抗金活动,后因战争结束而返乡归隐。在这段时间里,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诗歌创作的技巧和人生哲理。
在这首《咏后山镇水月奇观阁》中,吴势卿通过描绘后山镇水月奇观阁的美景,表达了他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在战乱时期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吴势卿的诗才,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的高尚情操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