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
滩头鸣榔去,偃仰醉霜月。
意倦早归来,风波渺愁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渔舟在河岸捕鱼离去,仰躺在船首欣赏洒满月光的夜晚。疲倦之时早早回来,在这样的风口浪尖上,心中满是忧虑与惆怅。
去完善
释义
1. 滩头:河边的水滩边;
2. 鸣榔:敲击船上的鱼网发出响声;
3. 偃仰:仰卧;
4. 霜月:深秋时节的月亮;
5. 意倦:感到厌倦;
6. 风波渺:波涛起伏的样子;
7. 愁绝:极度忧愁。
去完善
赏析
《江上》孙介这首诗歌以滩头、榔声、醉霜月为意境,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郁。诗人在诗歌中描绘了船夫们离去时敲击榔木的声音,以及月光洒在河面上的景象,这些都是孤独和忧伤的象征。诗人通过表达自己对江湖生活的厌倦和对宁静归隐的向往,抒发了自己的忧愁与忧虑。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江上》孙介是一首描绘江边美景的古诗。这首古诗创作于公元960年左右的宋朝初期。当时,中原地区正处于五代十国时期向宋初的过渡阶段,社会相对稳定。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多关注社会现实,倡导儒家道德观念。孙介作为一位有才华的文人,对人生哲理、自然风景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深厚的情感。
在《江上》这首诗中,孙介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江边的景象,通过对江水、船只、沙滩等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同时,诗中还透露出诗人对人生百态的思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当时的个人心境,还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的共同追求和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