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
江行十日风打头,采石江边还小留。
龙宫煌煌俯湍流,抠衣再拜祈神庥。
出门迳作萧寺游,危亭缥缈临金牛。
江南江北苍烟收,日落未落双蛾愁。
尚书丽句世罕俦,惜哉度曲无歌喉。
折梅置酒斋堂幽,黄冠不饮空夷犹。
野僧举觞横青眸,更得大斗偿香羞。
兴阑山下却登舟,使君爱客方绸缪。
夜深杖藜吊荒丘,列炬照野经塍沟。
居人窃视声吚嚘,好事从来无与侔。
促坐款语相答酬,伤今怀古风飕飗。
泊渚高吟聊写忧,然犀照怪知何求。
醉狂夜披紫绮裘,骑鲸入海穷冥搜。
圣贤寂寞江悠悠,人在天地真蜉蝣。
况我此身如赘疣,从公行善臭味投。
有酒如川容拍浮,但愿早登黄鹤楼。
痛饮浩歌更劝酬,一吊祢衡鹦鹉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长江上航行了十天,今日在采石矶边稍作停留。
龙宫宏伟地俯瞰着湍急的流水,恭敬地再次向神明祈祷。
走出家门,立刻游览了附近的萧寺,在飘渺的金牛亭上欣赏美景。
江南江北,烟雾弥漫,太阳即将落下,我的忧愁也随着双蛾而加深。
尚书的优美诗句世间罕见,可惜我没有歌声来唱出它们。
折下梅花,放在幽静的书斋里,道士不饮酒,只好独自徜徉。
郊外的僧人举杯畅饮,眼睛凝视远方,让我感到自愧不如。
兴致过去后,我在山脚下上了船,主人正在热情招待客人。
深夜里,我拿着拐杖探访荒凉的坟墓,火炬照亮田野和沟渠。
村民暗中窥视,发出惊讶的声音,这种好事以前从未有过。
我们促膝交谈,谈论古今之事,感觉风声刺骨。
在停泊的船上,我高声朗诵以抒解忧愁,点燃犀牛角以揭示妖怪的真面目。
醉酒后的夜晚,我披着紫色的丝绸外套,驾驭巨鲸进入大海探寻奥秘。
古时的圣贤孤独地在江边徘徊,相比之下,人类如同天地间的蜉蝣。
更何况我这个人只是累赘,但还能跟随您一起做好事。
有如川流不息的酒水供我漂浮,只希望能早日登上黄鹤楼。
痛痛快快地喝酒,大声唱歌,互相敬酒,一起凭吊祢衡的鹦鹉洲。
去完善
释义
1. 采石:位于长江下游西岸,为江苏省马鞍山市长江中的一块礁石。采石矶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唐代诗人李白曾在此写下《登金陵凤凰台》等诗篇。
2. 龙宫:此处可能指“大明寺”或“龙宫洞”。
3. 抠衣:源自古代的一种礼节,即见到德高望重的人时,要提起衣服下摆,表示敬意。
4. 神庥:祈求神灵庇佑的仪式。
5. 萧寺:指佛教寺庙,这里可能是指南京附近的某座古刹。
6. 危亭:指建在高处的亭子。
7. 缥缈:形容事物若有若无、朦胧不清的样子。
8. 金牛:金牛山,位于南京市浦口区中部。
9. 江南江北:指长江南北地区。
10. 苍烟:形容苍茫的烟雾。
11. 双蛾:指的是眉头紧皱、愁眉不展的样子。
12. 尚书:指欧阳修,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官至尚书令。
13. 丽句:指优美的诗句。
14. 度曲:指创作出优秀的乐曲。
15. 折梅:指摘取梅花。
16. 斋堂:指僧人吃饭的地方。
17. 黄冠:指道士。
18. 夷犹:指犹豫不决、犹豫不决。
19. 野僧:指野外修行的僧人。
20. 觞:古代饮酒用的器皿。
21. 青眸:指明亮的眼睛。
22. 大斗:指大的酒器。
23. 香羞:指香气扑鼻的食物。
24. 兴阑:指兴致消退。
25. 却:回转,返回。
26. 使君:对地方官员的尊称。
27. 爱客:喜欢结交宾客。
28. 绸缪:指紧密相连,形容关系亲密。
29. 杖藜:拄着手杖行走。
30. 吊:凭吊,悼念。
31. 荒丘:荒凉的坟墓。
32. 列炬:排列的火把。
33. 照野:照亮原野。
34. 经:穿过。
35. 塍沟:田间的小路。
36. 吚嚘:形容声音杂乱。
37. 好事:指热衷于公益事业的人。
38. 与侔:比得上。
39. 促坐:催促坐下。
40. 款语:慢条斯理地说话。
41. 相答酬:相互问答、交流。
42. 飕飗:形容风声呼呼。
43. 泊渚:停泊的船只。
44. 高吟:高声吟咏。
45. 写忧:抒发忧愁之情。
46. 然犀照怪:点燃犀牛角来照亮怪物,比喻揭穿真相、消除疑虑。
47. 骑鲸入海:形容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
48. 圣贤:指儒家经典的创作者们。
49. 江悠悠:指长江水滔滔不绝、源远流长。
50. 蜉蝣:一种生命短暂的昆虫,用以比喻人生的短暂。
51. 赘疣:指多余的、无用的东西。
52. 从公:跟随他人做事。
53. 善行:指做善事。
54. 臭味投:气味相投,指志趣相投、情投意合。
55. 有酒如川:形容酒量之大。
56. 拍浮:漂浮,形容悠闲自在的状态。
57.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是中国的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
58. 浩歌:大声歌唱。
59. 鹦鹉洲: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部江面的一座沙洲,相传东汉末年文学家祢衡在此写有《鹦鹉赋》。
去完善
赏析
《采石》是诗人章甫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本诗记述了诗人旅行采石(今安徽马鞍山)时的所见所闻和感悟。作者以精炼的语言描绘了旅途的见闻,巧妙地将自然景观、历史遗迹和人文风俗融于一炉,表达了诗人漂泊江湖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全诗以行船起兴,以乘舟结束,结构紧凑,情景交融,充满了浓厚的诗情画意。
开篇两句“江行十日风打头,采石江边还小留”交代了旅行的时间和地点,为后续描述作了铺垫。接下来的诗句“龙宫煌煌俯湍流,抠衣再拜祈神庥”则通过描绘采石江边的壮丽景色,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在“出门迳作萧寺游,危亭缥缈临金牛”中,作者将视角转向了历史遗迹,借以凸显采石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氛围。
“江南江北苍烟收,日落未落双蛾愁”则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水墨画般的景致,既展现了采石的美景,又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惆怅。在“尚书丽句世罕俦,惜哉度曲无歌喉”中,诗人惋惜自己没有能力充分展示采石的韵味。之后的几句诗则描绘了作者和僧人、野僧、居人等人物的交往互动,体现了诗人对人世的关注和热情。
随后,诗人进一步升华主题,提出了对人生及历史的深刻思考。在“圣贤寂寞江悠悠,人在天地真蜉蝣”中,诗人用蜉蝣比喻人类的短暂与渺小,表达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圣贤寂寞命运的同情。最后,诗人以“痛饮浩歌更劝酬,一吊祢衡鹦鹉洲”作为结尾,借用古人典故,表达了作者向往自由和豪放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采石》是唐代诗人章甫创作的一首描绘采石场工人辛勤劳动场景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
在这个时期,唐朝国力强盛,社会相对稳定。然而,随着朝政逐渐腐化,民间疾苦日益严重。章甫作为一位关心民瘼、关注现实生活的诗人,在目睹采石场工人的艰苦劳作后,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歌。
章甫本人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京城长安,见证了朝廷的奢华与百姓的困苦。他在诗中通过对采石场工人辛勤劳作的描述,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朝廷不恤民情的谴责。同时,他也传达了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