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草
恶草溷嘉蔬,凉风独荷锄。
薅耘非敢后,滋蔓恐难除。
女大知艰食,儿痴亦废书。
归来一长叹,不是厌山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恶劣的杂草混杂着优良的蔬菜,凉爽的微风中独自扛起锄头。
除草并不是因为担心落后,而是害怕杂草蔓延难以消除。
女儿长大后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儿子虽然有点傻但也开始关注农耕。
回到家中发出长长的叹息,不是因为厌倦了山居生活。
去完善
释义
1. 恶草:指杂草,与"嘉蔬"相对,此处为驱除的对象。
2. 溷:混杂,使混乱,这里用来形容杂草混入蔬菜田中。
3. 荷锄:扛着锄头,准备除草的动作。
4. 薅耘:除去田里杂草的劳作。
5. 滋蔓:草木生长蔓延的样子。
6. 艰食:艰难的生活,艰,艰难;食,食物,引申为生计问题。
7. 儿痴:儿童无知或愚蠢的样子,在此处有爱护之意。
8. 废书:放弃读书,将读书一事视为次要事务。
9. 长叹:深深地叹气。
10. 厌山:厌恶山中生活,即对现状感到不满的情绪表达。
去完善
赏析
《除草》一诗借除草之事寓理于诗,诗人章甫表达了他的独特见解。首联“恶草溷嘉蔬,凉风独荷锄”描绘了在凉风中独自挥舞锄头的情景,恶草混杂着嘉蔬的图景突显了诗人劳作的决心和毅力。颔联“薅耘非敢后,滋蔓恐难除”则揭示了杂草滋生蔓延之快,清除工作的不易。
颈联“女大知艰食,儿痴亦废书”表现了农家的艰辛生活,女儿长大体会到食物的来之不易,儿子因为过于专注农事而无暇顾及书本,进一步加深了除草之苦。尾联“归来一长叹,不是厌山居”暗示了诗人虽感叹除草之艰难,却未因此厌恶山居生活,反而更加珍视劳动带来的丰收喜悦和对生活的热爱。整首诗通过对除草场景的刻画,展现出了诗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除草》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章甫的作品,创作于公元740年左右。这个时期,章甫正值中年,他的生活较为安定,但他仍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关怀。他在诗中写道:“除杂草需用力,绿色世界尽翠翠。”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这引起了章甫的忧虑。他希望通过诗歌来表达他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担忧,同时也提醒人们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也要关注环境保护。
章甫生活的时代,农业仍然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农民们依赖土地生存。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的利用越来越紧张,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产量,不惜过度开发土地,导致水土流失、地力下降等问题日益严重。这种状况使章甫深感痛心,于是他写下了这首《除草》,以此来警示世人要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