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十二首
南渡衰微气数过,中原摇撼震干戈。勤王有志谁如此,存祀无功可奈何。燕市魂飞光日月,金陵目断哭山河。丹心汗照留青史,沉痛当年正气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这句话的意思是:江南的衰落已经超过了应有的程度,中原地区也受到了战乱的影响。有谁能像古代的王一样,为了保护国家而尽心尽力呢?保护国家和人民是无功可言的。燕地的精神在光辉中消散,金陵的美景只能让人痛心疾首地哭泣。有一颗赤诚的心,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在青史之上,那是我们永远铭记的浩然正气之歌。
用现代语言来描述这段话:南方的衰落已经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中原地区也在战争中被震动。有没有人能够像古代的王那样,为了保护国家而全力以赴呢?我们尽力的保护却似乎没有什么成果,这是多么无奈的事情。燕地的精神在阳光下消散,金陵的美景也只能让我们伤心地哭泣。那些有一颗赤诚之心的人,他们的名字被记录在历史中,那是一首永恒的歌,那是我们的正气之歌。
去完善
释义
1. 南渡:南宋朝廷从汴京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的历程,这里指的是南宋时期。
2. 衰微:衰落不振。
3. 气数:命运;天数。
4. 中原:中国中部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这里指北宋故土。
5. 摇撼:受到震动而动摇。
6. 干戈:古代两种兵器,借指战争。
7. 勤王:尽力于王事,这里有捍卫国家之意。
8. 存祀:指留存祭祀。
9. 无功:没有功绩。
10. 燕市:即燕京,今天的北京。
11. 金陵:南京的古称。
12. 青史:古代竹简泛青,所以称为青史。后代常用以指称史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南宋时期历史事件深沉的思考和感慨。诗人以“南渡衰微气数过”开篇,描述了南宋衰败的景象。接下来,诗人通过“中原摇撼震干戈”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混乱。诗人在“勤王有志谁如此”中感叹忠诚于国家的人太少,希望有更多英勇的战士保卫祖国。在“存祀无功可奈何”一句中,诗人表达了即使做了很多努力,也无法阻止国家的衰落,流露出深深的无奈之情。
在后面的诗句中,诗人又运用了“燕市魂飞光日月”和“金陵目断哭山河”等典故,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对历史的沉重思考和对民族命运的忧虑。最后,在“丹心汗照留青史”这一句中,诗人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决心,以及期望自己爱国之志能流传后世。“沉痛当年正气歌”作为结尾,则是对南宋末年壮烈抗击蒙古侵略者的一种敬意与哀思。整首诗情感激越,充满悲壮之色,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论古十二首》是南宋诗人章甫创作的一组古风诗,共十二首。这组诗创作于公元1189年至1209年间,即南宋孝宗至宁宗时期。在这期间,章甫身处宦海浮沉,历仕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曾任国子监祭酒、工部尚书等职。在漫长的仕途中,他见证了南宋朝廷的腐朽与衰败,也感受到了民间的疾苦与挣扎。
这一时期的南宋社会,政治局势动荡不安,金兵入侵、农民起义频发,国家内外交困。诗人忧国忧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排忧解难。然而,现实中的种种矛盾使他深感无力回天,于是在这组诗歌中,他以历史为鉴,对历代兴衰进行了深入探讨,表达了对于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