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永遇乐(和钱处和上元)

标题包含
永遇乐(和钱处和上元)
元夜风光,上都灯火,辉映春色。鳌冠仙山,龙衔瑞烛,银阙凌空碧。紫烟深拥,黄云孤起,人喜乍瞻天日。□云里,□□□□,侍臣□□鹄立。 雾收霞卷,珠帘开遍,翠暮娉婷争出。倾国丛中,钧天合处,忽听鸣清跸。貂裘小帽,随车信马,犹忆少年豪逸。如今对,山城皓月,但余叹息。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之望(1090年-1170年),字瞻叔,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出生于浙江绍兴,是北宋名臣王珪的后裔。 王之望年轻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以文学、史学见长。宋徽宗宣和年间,他考中进士,步入仕途。...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元宵夜景璀璨,都城灯火辉煌,与春光交相辉映。神仙般的鳌山花灯如龙般盘旋而上,瑞气满盈,月光如水洒向空中。烟气涌动,呈紫色氤氲;白云缥缈,状如孤峰突起。人们惊喜地仰望天空和日月。夜色中,云雾如纱,星辰似眼,忠诚的侍臣们恭敬地站立着。 当雾气消散,霞光闪耀,珍珠般的珠帘打开,翠鸟般的美女们竞相飞出。在繁华的人群中,天上传来悠扬的音乐声,忽然响起清晰的马蹄声。穿着貂皮大衣的小帽,骑着马儿自由奔跑,依旧记得年轻时的豪迈。如今面对山城的明月,只剩下叹息。
去完善
释义
《永遇乐(和钱处和上元)》是南宋词人王之望的一首词。下面是此词的词句注释: 1. 元夜:指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 2. 上都:此处指临安(今浙江杭州),为南宋都城。 3. 鳌冠仙山:形容宫阙壮丽如仙境,鳌冠表示宫殿的华丽装饰。 4. 龙衔瑞烛:描述华丽的灯饰,“瑞烛”指上元节时的花灯。 5. 银阙: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借指皇宫。 6. 紫烟深拥:烟雾弥漫的宫殿景象。 7. 黄云孤起:黄云一般指沙尘暴,这里指黄尘飞扬的场景。 8. 人喜乍瞻天日:人们欣喜地仰望天空。 9. □云里,□□□□,侍臣□□鹄立:这句描绘的是皇帝在祥云般的仪仗中现身,大臣们恭敬地站立等待。 10. 雾收霞卷:形容云雾消散的景象。 11. 珠帘开遍:珠帘指的是宫廷中的装饰物。 12. 翠暮娉婷争出:描绘少女们争相出来观看元宵灯会的情景。 13. 倾国丛中:指美女成群的地方。 14. 钧天合处:钧天原指天上的音乐,这里意指天上与人间的交汇之处。 15. 鸣清跸:意指皇帝的銮驾临近。 16. 貂裘小帽:貂皮大衣和小帽,指代随从。 17. 随车信马:意为跟随皇帝的车队悠闲前行。 18. 犹忆少年豪逸:回想自己年轻时的豪情壮志。 19. 山城皓月:在山城看到的明亮的月亮。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名为《永遇乐(和钱处和上元)》,描绘了上元节(元宵节)的盛景。开篇描述元宵夜的灿烂灯火、春光明媚,鳌山彩灯、龙形蜡烛和银阙美景交相辉映,仿佛在欣赏天宫胜境。紧接着以浓重的色彩描绘人群中激动的神情,好似忽然看见了天边的曙光。词人以“□云里,□□□□,侍臣□□鹄立”留白,留给读者想象空间。 下片写元宵夜的美景:云雾消散,晚霞退去,翠暮中的佳丽竞相而出。繁盛的花灯之下,传来天子出行的车马声,让人回忆起少年时代的豪情飘逸。最后转而对比现在的情景,只能对着山城的皓月发出叹息。全词富于想象,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内心深深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永遇乐(和钱处和上元)》是南宋词人王之望的一首词作,创作于公元1174年左右。当时正值宋金对峙时期,南方的南宋政权偏安一隅,北方的金朝势力强大。这一时期,南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外有强敌压境,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王之望,字瞻叔,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曾任四川宣抚使,积极备战,抵抗金兵。后因与权臣秦桧政见不合,被贬谪至闽中。在这首词的创作时期,王之望正身处困境,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深感忧虑。 上元节,即元宵节,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灯会、赏灯、猜灯谜等活动,庆祝新年的到来。然而,在这个时期,由于战争和战乱,人们的生活并不安定。因此,在《永遇乐(和钱处和上元)》这首词中,王之望通过对上元节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和平与团圆的渴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