虏中作四首 其一
文物燕人士,衣冠汉典仪。
举知缯絮好,深厌血毛非。
形势今犹古,规模夏变夷。
谁言无上策,会是有天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文献中,燕地的人士们穿着汉服,举行礼仪。他们深知丝绸的美好,对那些并非真正的羽毛制品深恶痛绝。现在的形式和古代一样,但夏天的规模却与冬天不同。谁说没有最好的策略?这或许是顺应了天时吧!
去完善
释义
1. "文物燕人士":此处"文物"指的是文化遗迹和历史遗物;"燕人"指的燕国的人民,这里用来泛指河北一带的人士。这句话是说在河北地区的人民遗留下来丰富的文化遗产。
2. "衣冠汉典仪":"衣冠"指的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礼仪;"典仪"表示重要的仪式或典礼。这句话强调的是汉族的文化传统和礼仪制度。
3. "举知缯絮好":"举知"是全部知道的意思;"缯絮"是指丝绸的原材料。这句话的意思是广泛都知道河北地区的丝绸品质优良。
4. "深厌血毛非":"深厌"表示深深的厌恶;"血毛"指的是与血液有关的毛发,例如红棕色的人发。这句话传达了对不良品质的深深反感。
5. "形势今犹古":此处的"形势"指的是地理环境和国家政治情势;"今犹古"表示从古至今情况都没有太大变化。这句话意味着从古至今河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政治情势都大致相同。
6. "规模夏变夷":"规模"在此指国家治理的范围和标准;"夏"代表中国;"变夷"意为使边远地区归顺、和睦。这句话强调中国要将全国各地区纳入版图,实现国家大一统。
7. "谁言无上策":此处的"上策"意指最高明的策略;"谁言无上策"意为谁说没有最好的策略?
8. "会是有天时":"会"有恰巧、碰巧之意;"天时"指时机、运气。这句话表达了机缘巧合下,某些事情自然发生的观念。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虏中作四首 其一》描绘了作者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体验。诗中的"虏"指的是金朝统治下的北方疆域,即今日的河北、山东一带。诗人以燕人(指燕赵之士)与汉典(汉朝礼仪制度)的身份,表达了对当地文化的深刻认知和热爱。其中"缯絮好"形容北方的纺织品优良,而"血毛非"则暗含了对自己被迫离开故土的不满。
从诗句可见,诗人深感北方地区的风土人情依然保留古代风貌,但同时也观察到当地的文化习俗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诗人对这种变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并不能一概而论,有些方面是因时制宜的结果。由此,诗人表达了胸怀天下的远见卓识,并坚信终有一天能返回故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虏中作四首 其一》是刘跂在北宋末年靖康之耻时期创作的诗歌。这一时期的北宋社会政治腐败、外敌侵略,尤其是金人入侵中原后,导致北宋灭亡,民众疾苦。
刘跂,作为北宋末年的文人,生平履历坎坷。他曾受到赵佶的赏识,任秘书省校书郎等职,但在靖康之难时,被金兵掳走,流落异乡。这段期间,他深切感受到了战乱的灾难和人民的苦难,并以此为背景创作了这首诗歌。
在这首诗中,刘跂描绘了战乱中人民流离失所、田园荒芜的场景,表现出对民众苦难的关切和对战争的不满。同时,也传达了诗人身处异邦,心念故土的情怀。这首诗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了反映那个时代社会现实和人民心声的代表作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