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宪使登榕溪阁
归途重约使轺临,为爱榕溪十亩阴。
俯瞰江流青一带,坐看山色碧千寻。
共拚沉醉酬佳节,暂驻斜晖纵赏心。
因念玉关人已老,不堪摇落又秋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返回的途中再次安排使者乘驿车光临,只因喜爱那榕溪周边的十亩浓荫。
低头俯视,江水如一条翠带悠悠流淌;静坐远望,山峰如同一幅翠绿的画卷展开在眼前。
我们共同沉醉在这美好的时光里,暂时抛开忧虑尽情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想到远在边疆的人已经老去,承受不住风雨的吹打和岁月的磨砺,心中不禁生出无限的哀愁。
去完善
释义
1. 宪使:古代的御史大夫或其他高级官员。
2. 榕溪阁:具体地点不详,可能是在福建省福州市附近的一个观景台或亭子。
3. 归途:返程的路程。
4. 重约:再次约定。
5. 使轺(yáo):指官员出行的车马。
6. 爱:喜欢,欣赏。
7. 十亩阴:形容榕树的树荫范围之大,遮蔽了大约十亩地的大小。
8. 俯瞰:向下看。
9. 江流:长江或闽江等河流。
10. 一带:一条线,这里指江水在远处看起来像一条带子。
11. 坐看:坐下来观赏。
12. 山色:山的景色。
13. 碧千寻:形容山峰的绿茵覆盖面积广阔。
14. 共拚沉醉:共同畅饮,尽情享受美酒。
15. 酬佳节:庆祝美好的节日。
16. 暂驻斜晖:暂时驻足欣赏夕阳的美景。
17. 纵赏心:放纵自己的欣赏欲望,尽情欣赏美景。
18. 玉关:古代西北地区的关隘,这里是借指遥远的地方。
19. 人已老:指作者自己已经年迈。
20. 不堪:无法承受。
21. 摇落:凋零,脱落。
22. 秋深:深秋季节。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古诗是诗人蔡戡与同伴游览榕溪阁时的抒怀之作。诗中表达出诗人在闲暇时陪同友人一同欣赏山水景色的愉悦之情。首联写诗人故地重游,领略榕溪的美丽景致;颔联则描绘了江河景色及远处的山色美景;颈联则表达了诗人在良辰美景中,共赏黄昏时刻的悠然自得;尾联则以思乡之情收尾,将视角转至远方的玉门关,感慨岁月不饶人,时光荏苒。整首诗既有景色描绘,也有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眷恋和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陪宪使登榕溪阁》是南宋诗人蔡戡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末年,大约公元1250年左右。当时宋朝正面临着北方金国的侵略压力,国内政治局势紧张,战乱频仍。
在这一时期,蔡戡作为南宋朝廷的一名官员,曾担任宪使等重要职务。他的政治生涯波折重重,曾多次因直言敢谏而触怒权贵,甚至被贬谪。尽管如此,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为国家前途担忧。在《陪宪使登榕溪阁》一诗中,他以榕溪阁的美景为背景,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之情。
与此同时,同时间段内与作者相关的时代背景知识还包括:当时南宋政权内部的腐败问题严重,外有金国侵略,内有农民起义。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像蔡戡一样的爱国文人纷纷投身于抗金事业,希望能为国家排忧解难。然而,他们的努力往往受到权臣的压制和排挤,使得他们壮志难酬,心情沉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