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筇竹杖歌

标题包含
筇竹杖歌
我有一枝筇,夭矫如游龙。 由来博望使西域,万里持寄衰病翁。 自蜀历楚入吴越,名山胜地多留踪。 先排衡山云,直上南台升祝融。 次登岘山首,北望京洛浮尘中。 白鹭洲前弄明月,黄鹤楼上迎清风。 东游秦望探禹穴,天台鴈荡观奇峰。 孤根端有岁寒操,劲节肯染京尘红。 飘然飞去不可执,西山南浦聊从容。 放行天地无障碍,倚观宇宙皆虚空。 横挑斜曳任所适,去来无定如飞鸿。 提携九节常在手,四方上下俱相从。 我常病足不能履,頼汝左右扶持功。 老形已具身伛偻,讵可一日无此公。 杖兮切勿化龙去,留取百岁扶衰慵。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蔡戡(1168年-1236年),字定夫,号节斋,福建路建州府建阳县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是南宋中叶的重要政治人物。 蔡戡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我有一根竹拐杖,外形蜿蜒如同神龙。 这支拐杖曾在汉武帝时期被派往西域,经过万里之遥才送到了我这个体弱多病的老人手中。 从四川到湖北再到浙江,许多名山胜景都有它的踪迹。 它曾带我登上衡山的云雾之巅,也助我登上了南岳祝融峰。 接着又带我去探访了岘山之首,站在那里向北望去,可以看到京城的繁华景象。 在白鹭洲前赏月,在黄鹤楼上看风吹过。 还去了秦望山探寻大禹陵,在天台雁荡山欣赏奇特的山峰。 这根拐杖有着坚定的意志和高尚的品质,不会受到世俗纷争的影响。 一旦使用起来,便会感受到它飘逸如仙、灵动如飞的特性。 无论是在登山时支撑身体,还是在闲暇时用来倚靠,都让人感到无比的舒适和自由。 就好像有一位神仙随时陪伴在身边,指引着我走向更远的地方。 因为脚疾困扰,我常常需要依赖这根拐杖来帮助我行走。 虽然我已经年迈体衰,但一天都离不开这根杖。 所以我希望这根杖能够永远留在我身边,不要化身为龙离去,留下陪我度过这人生的每一个时刻。
去完善
释义
1. 博望:指博望侯张骞,西汉著名的外交家,曾出使西域。这里用作比喻。 2. 自蜀历楚入吴越:指从四川出发,经过湖南、江西进入江苏、浙江一带。 3. 衡山:位于湖南衡阳,是中国五岳之一,又名南岳。 4. 南台:南岳的别称。 5. 祝融:传说中火神的名字,这里代指衡山最高峰祝融峰。 6. 岘山:位于湖北襄阳,是古代荆州境内的著名山脉。 7. 京洛:洛阳的古称,这里代指中原地区。 8. 白鹭洲:位于江苏南京长江中的一个小岛,以白鹭栖息而闻名。 9.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的一座著名古建筑,以黄鹤的传说得名。 10. 秦望:位于浙江绍兴,是古越国都城附近的山峰。 11. 禹穴:位于浙江绍兴会稽山的一处古迹,相传是大禹治水时凿石开河的地方。 12. 天台:位于浙江天台山,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 13. 雁荡:位于浙江乐清,是著名的山水风景区。 14. 孤根:竹子根部独立生长的样子。 15. 岁寒操:竹子的品质,即坚韧不屈,耐寒不凋。 16. 京尘红:指京城繁华纷扰的景象。 17. 西山:位于北京西郊,是著名风景名胜区。 18. 南浦:泛指江南地区的水边。 19. 上方下圆:指竹杖的形状。 20. 四方上下: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和上下两个方向,代指整个空间。 21. 九节:指竹杖的分节部分,一节代表一段。 22. 赖汝:依赖你,指依赖筇竹杖。 23. 偻:弯曲,这里形容老人的驼背。 24. 讵:岂,表示反问。 25. 衰慵:衰老慵懒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筇竹杖歌》是一首描绘筇竹杖的咏物诗。诗人以拟人手法,将筇竹杖比拟成一位博览群山的旅行家,它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与诗人共同经历了名山胜地的风光。这首诗既赞美了筇竹杖坚韧不屈的品质,又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筇竹杖歌》是南宋诗人蔡戡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 在那个时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环境非常复杂。蔡戡作为南宋著名的官员和文人,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担任过监察御史、吏部尚书等职。他的诗歌创作深受陆游、杨万里等前辈诗人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 在嘉定年间,南宋王朝正面临着金国的侵略和内部政局的动荡。蔡戡在这个时期积极参与抗金斗争,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众的关爱,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筇竹杖歌》这首诗歌,正是蔡戡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写照。他用筇竹杖作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蔡戡在面对国家危局时所展现出的担当精神和坚定信念。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